第六十五章 这事好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泰说道:“皇兄,你带钱了吗?”  

李恪摇头说道:“来时着急,没带来。”  

李正写好一张欠条说道:“没事,签字画押先欠着。”  

不就是十贯钱,李泰写下欠条脸色像是一个良家妇男被人那啥了一般。  

李恪看向李正说道:“李正,你觉得我们应该给突厥多少粮食合适?”  

李正冷笑道:“给个屁,一粒粮食都不给他们。”  

李恪没回过神不解问道:“可是这么做还怎么谈判,他们还会臣服大唐吗?”  

“你傻呀你,是他们求着我们大唐,我们还要给他们粮食?”  

“这个…”  

李恪挠着自己的后脑勺,又觉得好像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来着。  

“不给粮食不臣服是吧?那好一拍两散,让他们回草原接着死磕去,犯得着我们管他们?”  

李正说完整理好棋盘,“再来一把?”  

李泰说道:“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敲竹杠!让他们付钱给我们,不仅要付钱还要给我们粮食。”  

“他们要是不给怎么办?”  

李正喝下一口凉白开说道:“不给就不放他们回去,给钱放人!今时不同往日还在长安装大爷,谁给他们的脸。”  

李恪和李泰两人倒吸一口凉气,原来还能这么干,这不是土匪行径吗?好不要脸的做法,但是好像感觉很有用的样子。  

等李恪回到长安,朝中安排的第二次谈判开始了。  

急急忙忙来到太常寺,李恪先对李承乾说道:“皇兄,臣弟有办法对付这个执失思力。”  

李承乾说道:“谈判的时候你不要插嘴,孤自有考量。”  

见执失思力大摇大摆地来了,李恪看李承乾不悦的神色只好保持安静不再说话。  

第二次谈判,依旧以突厥不肯让步作罢。  

李承乾收到李二的召见,来到甘露殿行礼:“父皇。”  

李世民低声说道:“怎么样了?”  

李承乾躬身行礼汗如雨下,虽然父皇的说得很平淡,可这种平淡到听不出语气的话语,也恰恰是父皇生气时才会有的语气。  

李承乾一咬牙说道:“请父皇放心,儿臣一定会办好这件事。”  

“谈判的事情不着急,你也不用太自责,退下吧。”  

“儿臣告退。”  

李承乾刚走出甘露殿就撞见了李恪。  

“皇兄,我来见父皇。”李恪解释道。  

李承乾沉着脸也只是稍稍点头就离开。  

走入甘露殿李恪行礼道:“父皇。”  

李世民看着窗外的风景说道:“你来做什么?”  

听到这生疏的话语,李恪低下头,从小到大自己体会过的亲情也只有在母妃身边。  

李恪鼓起勇气说道:“父皇,儿臣去见了李正,他有办法来对付这次的谈判。”  

“你去见李正做什么?”  

面对李世民逼问,李恪当场跪下说道:“不瞒父皇,儿臣只是想要立功,纵然儿臣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若是能立功能让母妃过得好一些,儿臣也愿意受罚。”  

李世民喝道:“你的意思是朕对后宫的安排有失偏颇了?”  

“儿臣不敢!”  

这孩子也是为了自己的母妃,算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李恪自小没什么心机,也不聪明,李世民对李恪说道:“朕给你三天时间,若是三天时间不能说服执失思力,你就再给朕去戍守陇右。”  

“儿臣领命!”  

李承乾没主见优柔寡断,李泰只会耍小聪明从没什么大计,李恪为人诚实但是太愣!  

李世民拿出一份奏章,之前有言官弹劾李正私交阿史那,怀疑他在这次谈判从中作梗。  

朝中有严令,朝中重臣以及勋贵私自结交突厥人是重罪,何况是在这次谈判中作梗。  

虽说这是风闻奏事,但就算李正想要自证清白三言两语也说不清。  

“事到如今,你李正还想逍遥自在不问世事?”  

“三天之后若谈判不成,朕倒要看看你李正怎么独善其身!”  

李恪神情慌张地离开甘露殿又失魂落魄地来到泾阳,刚走到李正家门口,瞧见李泰坐在门口正在吃着花生。  

见李恪又回来了,李泰拿出花生说道:“吃一点吗?”  

“我好像闯祸了。”  

李恪想起自己在甘露殿说的话,心头一阵后悔。  

“闯什么祸了。”  

“我和父皇说李正有办法对付这次谈判,我答应父皇三天内说服执失思力,若是不能我就又要去戍守陇右。”  

听到这话,李泰跺脚说道:“皇兄,你说说你,怎么这般冒进。”  

“我就一冲动,我现在也很后悔…”  

“李正!”李泰朝着院子里喊道。  

听到院子外的喊声,李正连忙走出来说道:“怎么了?”  

李恪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了一遍之后说道:“李正,只要你这次肯帮我,我就伴你左右做你的侍卫。”  

“我可不敢让一个皇子做侍卫。”  

“我身手好。”李恪说道。  

“关我什么事。”  

见李正说着又要走回院子,李恪一拳打在院子大门上,一扇门硬是被他一拳打出一个窟窿。  

看着这扇门几番摇摇欲坠倒在地上,李正欲哭无泪地说道:“你赔我家的门!”  

李恪回过神这才意识到,“我是不是又闯祸了。”  

李泰上前说道:“李正你要不帮帮他,去陇右戍守很清苦的,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