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廷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十月廿日,是廷推应天巡抚的日子。  

廷推始自成化年间,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十分隆重的政治活动,被称为会推大典。  

每逢大臣出缺,吏部会提前数日行文各部员,通知诸位有资格参加廷推的大僚。  

为了让廷推官员深思熟虑,投好光荣一票,揭帖中还会给出备选官员的履历…当然是要保密的。  

待到当日早朝退朝后,参加廷推的官员们便共赴东阙门里,参加会推大典。  

东阙门是午门外,向东出入之门,有完整的朝房三间,凡九卿会议,廷推官员皆集于此门。  

为什么要在这里呢?因为门阙乃天子号令、赏罚所由出也。  

待到二十二位三品以上大员,在朝房内如常班分东西相向而立。主持此次廷推的吏部尚书杨博,便再次向众位大臣讲解今日廷推任务道:  

“诸位都已看过本部揭帖,右副都御史、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十府林润,不幸遭遇火灾重伤,不能继续胜任本职。今日本部请诸位同僚,共同推举一位可堪重任之员,举荐陛下简拔。”  

“喏。”众大员应一声,便在预先设好的椅子坐下了。  

文官最注重仪式感,他们将廷推分为坐立两种。  

遇到推举阁臣、冢宰、大司马、总督,则立推;凡列卿、长贰以及巡抚,则坐推。  

简言之,就是推举大学士、吏部兵部二尚书,以及总督时,大员们都站着推举,以示尊敬。  

推举其余七卿,侍郎、巡抚时,大家就没必要站着了,坐而论道即可。  

廷推正式开始后,按例由吏部文选司郎中,再为会推大臣们介绍一遍,诸位候选人的基本情况,任官履历,历次考察成绩之类。  

不过这些情况大家都已经了解,所以这一步也就是走个形式而已。接下来待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便开始不记名投票。  

但今天这一步出了状况,文选司郎中陆光祖出班对众大臣沉声道:“启禀诸位大人,廷推的人选临时有变故,特此知会诸位大人。”  

“什么变故?”左都御史王廷等人沉声问道。  

“操江都御史吴中丞,巡盐都御史邹中丞,郧阳巡抚曹中丞,以及南京国子监姜祭酒发来急信,以不同理由请求将他们的名字,从候选名单中拿掉。”便听陆光祖答道。  

此言一出,朝房中登时嗡的一声。  

那徐五可不止去了王本固家,几乎所有在座大臣,都收到了来自徐家的厚礼,自然知道这四位正是徐阁老属意的人选了。  

谁成想,这四位居然一齐当了逃兵!没有一个愿意为徐阁老而战了!  

“看来江南的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大员们窃窃私语,彼此交换着看法。  

“是啊,这几位可都是一时之选,吴、邹更是倒严的猛士,得什么样的情况,才能让他们一起打退堂鼓啊。”  

众人便纷纷望向王本固,想看看这位徐党干员是个什么表情。  

王本固的脸很黑。  

按例,会推名单是由他这个吏部左侍郎草拟出来,再请示天官大人批准的。  

在场的大佬自然知道,杨博与徐阁老那微妙的关系。继而很容易就想到,徐阶是通过他这个少冢宰,将这四位放入名单的。  

谁知人家四个居然不领情,在廷推前一刻纷纷推出,这不是坑爹吗?!  

王本固有一种让然当猴耍了的感觉,一时却又发作不得,只能坐在那里生闷气。  

“不知大冢宰意下如何?”这时便听毛部堂问杨博道:“是否同意他们四位退选?”  

“当然,强按牛头不喝水。”杨博脸色也不好看,冷哼一声道:“连直面挑战、捍卫朝廷的勇气都没有,这样的官员选出来又有何用?”  

“…”这话众大臣没法反驳,霍部堂又问道:“那是从余下三位中选一个,还是等吏部补上人选再会推?”  

“不用本官多说,诸位也知道江南的情况有多紧急,我们没时间浪费。”杨博便断然道:“不过人选倒可以再加一个,而且也没必要再过几天会推,因为大家都对那人,熟的不能再熟了。”  

众大员闻言面现了然的笑容,显然一听就知道是谁。  

王本固的脸色更难看了,因为这代表着部堂大人对自己不满意,不信任了…  

杨博却不理会他,对众人淡淡一笑道:“看来诸位都猜到他是谁了?”  

“八成是七次陪推的海刚峰吧?”众大员纷纷笑道。  

“不错。”杨博笑着点点头。  

“我看如今江南的局面,非海瑞莫属!”众大员马上热烈的附和起来。  

“是啊,乱世用重典,斩妖出神剑!”  

“我看只有海刚峰出马,才能震慑住宵小,挽回朝廷的权威!”  

诸位大员都心知肚明,新任应天巡抚肩负的重担。  

有人居然敢冒大不韪,行刺一位巡抚,对此朝廷大员们不可能不愤怒。  

只是官儿当到他们这个品级,必须要时时以大局为重了,所以不能轻易表态。  

当然这个大局有可能是朝廷的,也有可能不是。  

所以当他们明确表态时,就基本意味着大局已定了。  

少顷,陆光祖将空白的题本发下去,请诸位大员将心仪的正陪二员写在上头。  

待所有人都写完,他便当场唱票。  

结果不出意外,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海瑞。  

最终,海瑞获得了二十二个正选中的二十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