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光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肇前往皇宫深处,一座被包围起来的小山。  

小山上修建有一座庭院。  

这里平日里被重重保护,除了刘肇之外只有极少数的人通报之后得以允许进入。  

“我都知道了。”刘肇坐在屋内,听着门外传来声音和脚步声。  

他转过头,就见到曾祖穿着华服走入屋内。  

“曾祖。”刘肇赶紧起身。  

刘秀走入屋内,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少痕迹,但依然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美男子。  

眼角的皱纹很深,这让刘秀微微凹陷的眼眶显得更加深邃,如墨的浓眉纤细修长,鼻梁高挺,他看向刘肇,眼神温和。  

刘肇有些焦躁的内心平稳了不少。  

刘秀说道:“君叔和子颜的事我都已经知道了。”刘秀为两位老朋友的离开而感到遗憾,但并未因此而气急败坏或是大动肝火。  

刘秀对刘肇说道:“这些年你从政期间做的事情我都看在眼里,你做得很好,在我看来你在政治上不比那西汉刘彻差。在我看来显得有些穷兵黩武,东汉在你治下国力强盛,无愧于永元之隆的称赞。”  

刘肇赶紧说道:“我只是在曾祖父的蒙荫下做了应该做的一些事罢了。”  

“皇位还是继续由你来做,你没有犯错,我岂能无缘无故夺了你的位置,从古至今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刘秀说道。  

“可是”刘肇忧心忡忡。  

他只擅长处理政务,对领兵打仗却是不擅长。  

东汉在这方面没有人能与曾祖相比。  

在刘肇看来,东汉领兵最厉害的不是耿弇、不是来歙、不是马援、不是冯异,而是他的曾祖,汉光武帝刘秀。  

而这一点不止是他,整个东汉乃至整个天下都是这么认为的。  

云台二十八将名气没有其他国家开国名将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刘秀太能打,将手下风头盖过去了许多,这也是如今刘秀选择退隐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无论是李世民还是刘邦、朱元璋、赵匡等人在“光伟正”上都远不及刘秀。  

刘秀武:106(104)/统:118(117)/政:110(107)/智:109(108)天赋1极运:敌方主将统率低于刘秀时,刘秀运势将会对自然产生一定奇妙的影响。天赋2大略:刘秀为主帅时,提升自己5点统率,提升自己麾下所有将领2点统率。同时刘秀最多受到3点削弱统率的负面状态。天赋3光武:刘秀麾下臣子提升1点最高能力值。  

刘秀和刘肇谈论的东西不为外人所知。  

但刘秀担任东汉大军总帅的消息如飓风传遍中州。  

“刘秀为主帅。”得知这消息的方牧为之错愕,这个消息让他有些吃惊。  

看来来歙的死对刘秀也是一个打击。  

他终于出山了。  

对这个传说中“主角模板”的对手,方牧可是期待了很久。  

放到梦中世界的小说里,刘秀就是标准的主角身份。  

什么玛丽苏文中的霸道总裁比之刘秀都差远了。  

首先刘秀很能打,他是东汉开国最能打的统帅。  

其次刘秀本人道德水准较高,不杀功臣,手下功臣基本全得善终。  

他也不像某个李姓君主弑兄囚父,皇位来得继承当之无愧。  

同时男女作风良好,对待原配妻子阴丽华结局圆满。  

从政之后为政贤明,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然后就是刘秀本人颜值极高,在方牧看来应该是不逊色于他。  

史书记载刘秀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  

而且刘秀毕业于太学,在开国皇帝里学历也是最高。  

最重要的是气运,一个男主最重要的就是气运。  

刘秀运气太好了。  

纵观他一生行军作战,除了极强的全局观以外,就是堪称开挂一般的运气。  

陨石天降,只砸敌军大营不碰刘秀军分毫。被人追杀,河面忽然结冰,等到刘秀跑过去后河面的冰又忽然融化。  

如果不是那本书叫《光武本纪》,方牧都可能以为自己读的是魔幻小说。  

这样一个宽厚、仁慈、英明、简朴,重感情而讲原则,武能打天下,文能治国邦的人,如果不是敌人方牧倒是真想与他成为朋友。  

只可惜是敌人。  

陨石之类的东西方牧毕竟没有真的见过,总归是有些怀疑的。  

现在刘秀领兵,就让西汉先去试试刘秀到底是不是真的如历史记载的那么玄乎。  

西汉可是隐藏很深。  

虽然霍去病、卫青、李广、周亚夫等人领兵出征了。  

但当初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那一批人可是隐藏着的。  

他们才是西汉最大的底蕴。  

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  

周勃、曹参、樊哙、夏侯婴、彭越、英布、灌婴、陈平若不是刘邦当年称霸天下后态度有些暧昧,加上对韩信的处置让不少人离心离德,西汉绝不止于此。  

但这些都暂时影响不到自己,方牧这段时日在举行登基仪式。  

自方牧在中汉再次登基之后,方牧正式以大永帝皇的身份在中州出现。  

永国,一个从中汉的尸体上站起来的更强大的国家君临北方。  

在对待前朝皇室遗族上方牧并未对前中汉少帝刘辩赶尽杀绝,刘辩不是威胁。但这一辈子就当一个安稳富家翁。  

和新宋不同,新宋相对闭塞,而且实施这些事的是方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