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孟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司州,此番唤你回来一方面是因为你爷爷病情加重,另一方面也是为父想要将皇位传给你。”方天定说道。  

司州就是方牧的字,在六年前由方腊为取。  

取字大部分都脱离不了四种方向。  

同义反复,例如屈平字原、诸葛亮字孔明、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  

②反义相对,缺啥补啥。如朱熹字元晦,晏殊字同叔,曾点字皙点为黑,皙为白。  

③联想,例如赵云字子龙,云从龙。岳飞字鹏举,鹏举展翅飞万里。  

④伯、仲、叔、季。按照这个排行来取,孙坚四个儿子就是如此。孙伯符、孙仲谋方牧的牧本就有统治、管理的意思,亦可为养、放、使、察、司、食。  

司州表达了方腊期待方牧司察九州的野心和期待。  

方牧没有拒绝,当初他选择前往中州一方面是因为三国乱世他比较熟悉,他亲自前往能更快的终结乱世。  

事实也确实如此,持续百年的三国乱世只用了十年就被方牧终结。  

如今大永加上中汉和北方半岛的疆域,加起来不比任何一个皇朝差。  

比之东边的大宋、西边的东汉皆不差之,已有了称霸中州的底蕴。  

这种情况下也不大需要方牧亲自上前线了。  

手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只需下达指令将命令交给他们便是。  

听得方牧同意,方天定如释重负。  

这个位置坐着着实有些累。  

德不配位这个词用在他身上或许有些不妥当,但方天定能力治理一国确实有些困难。  

他的能力在治理国度上只能看看当一个守成之君。  

还好朝中有不少能臣干吏处理了绝大部分政务,但就算如此他也是每日矜矜业业。  

这种情况下连练武的时间都没有多少,方天定觉得自己的武功肯定退步了。  

“这位是朝中大臣李纲,李纲、赵鼎、李光、胡铨。”  

方天定将如今朝中大臣召至宫中与方牧相见。  

南宋四名臣,方牧早有耳闻。  

这四人是南宋主战派。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事实并非如何,北宋也有当世名将,南宋亦有贤臣名相,只是在当时朝代大环境下难以发挥自己本事。  

李纲武:6464统:9191政:103108智:103105天赋驱鞑:李纲对胡人使用计谋时提升李纲2点智力。天赋②沉浮:李纲身居高位被贬再次重居高位后提升李纲1点基础政治,最多提升3次。  

看着李纲的天赋,方牧意味深长的对他笑了笑。  

宦海沉浮方得始终?  

李纲还不知道自己将来会面对什么。  

他只是见到殿下对他笑了,他也跟着回以笑容。  

方牧招来身后诸葛亮。  

“这是孔明,我的主簿,还年轻,有不少东西需要向老前辈们学习。”  

方牧将诸葛亮拉出来。  

李纲他们审视诸葛亮。  

诸葛亮脸上露出自认为和曦的笑容。  

李纲他们上下打量诸葛亮,皮笑肉不笑,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杀气。  

他们想要看看这个诸葛亮有什么本事能抢走他们的殿下。  

居然还能被殿下随身带着。  

一番交谈之后,李纲不得不承认这诸葛孔明确实有两把刷子。  

难怪能得殿下重视。  

若是之前方牧继位可能还会有些波澜,但这一次就算方天定的意向从宫中传出大永内外也无人反对。  

因为战功,因为方牧一刀一枪在中汉杀出来的地位。  

越是懂的人越是对方牧敬畏。  

方牧次日带上孔明进入宫中拜见方腊。  

“爷爷,你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在中汉招揽的谋士,人称卧龙,是中汉文士青年一辈的顶尖人物。”方牧带上诸葛孔明来见方腊。  

方腊强翻眼看向诸葛亮。  

身长八尺,容貌奇雅甚伟,谈吐举止不凡。  

“不错。”  

方腊脸上挤出一丝笑容。  

“以后司州还要劳烦你们多辅佐他了。”  

方腊对孔明说道。  

诸葛亮见到病重的方腊,没有违逆老人的意愿,点头郑重说道:“亮定辅佐主公。”  

诸葛亮获得托孤,四维3,当前能力政:107117智:110116统:106109武:4043  

方牧观察时发现诸葛亮的能力表上托孤这一项天赋就像火焰一样熊熊燃烧,一直保持着透明的亮度。  

诸葛亮答应方腊后,看向方牧的背影,眼神发生了些许变化。  

虽然最开始诸葛亮是迫不得已才投奔方牧,但这段时日已然认可方牧,虽然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型主公,但各方面来说也属实优秀了,最重要的是方牧能听得进劝告。  

若史书有评,应当会加上一句“虚心纳谏”。  

从宫殿出来后方牧与方天定交谈,熟悉大永这些年的变化。  

这十年间大永发掘的人才不止李纲四人。  

更是有一些其他文臣被发掘。  

“还有半个月就是今年的科举了,每年科举都能发现不少人才,你留下来看今年的科举吗。”方天定说道。  

方牧沉吟,中汉那边其实无大事。  

留下来半月应当也无妨。  

“那便留下来看看科举吧。”  

“对了,岳飞离开后现在大永防线听说是孟珙在负责。”方牧说道。  

“孟珙这小子不错,他在大永的海岸线上弄出了一道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