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绝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倒是被种师道猜中了一些来历,方牧轻笑,虽然事实和他猜想有一定出入,但关羽等人确实从中州而来。  

虽然大宋和大汉的战争中落入了下风丢失大片疆域,但方牧绝未因此轻视大宋。  

大汉虽然在那场战争中获取了胜利,但在获胜不久后就分崩离析分解为两个皇朝一个王朝。  

一个正值鼎盛的顶尖皇朝为何会分解为三个王朝。  

别人说再多的刘邦的不是。他也是能从一介亭长成为开国之主的人物。  

这分解的背后或许可能就有大宋的影子。  

宋朝武将虽相较于其他强盛皇朝略显逊色,但文臣绝对鼎盛,远不是现在的大永能对付的。  

或许可以和手下诸将商讨一番,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启发。  

方牧准备去找手下诸将商讨一番,询问属下后得知诸将们又在演武场论武,这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高手罕见的聚在一起,在没有繁忙的战事的时候他们就喜欢聚在一起互相切磋讨论武道。  

在互相的切磋和印证中能迅速得到成长。  

对此方牧自然是乐见其成。  

这对他是好事,对武将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方牧来到演武场的时候就看见众多武将聚在校场里讨论。  

校场最外围还坐了不少军中的将官,将官们不敢插嘴,远远的坐在校场边缘旁听大佬讲话。  

看见方牧过来不少将官站起来与方牧行礼。  

方牧挥挥手示意他们坐下,然后就和普通人一样坐在将官里一起旁听。  

坐在方牧左右的将官感觉格外荣幸,时不时偷偷打量主帅大人。  

“我刚演练给你们看了,绝招其实就是对意境的使用,绝招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但对活物的伤害很大。”校场中心张任手持银枪说道。“我从小跟随师父学习百鸟朝凤枪法,现如今堪堪有所得。”  

“什么是意境?”其他武将不懂,秦明最急,开口问道。  

这外界的武道果然比他们的新奇,连意境都扯出来了。  

不过听了张任对武道的讲解,那传说中神秘的炼气化神在他们心中却又没有那么神秘了。  

“如果我不会领悟意境咋办。”秦明说道。  

张任一窒。  

他从未遇到过这么杠的人。  

他怎么知道不会领悟意境怎么办,凉拌。  

况且他学武的时候也不敢这么问他师父啊。  

童渊教他们武功的时候怎么教他就怎么学,师长如父,他一个弟子哪敢质疑。  

“那就想办法。”张任说道。  

想了想,张任忽然眼睛一亮,指着关羽说道:“关云长将军其实就领悟了意境,他也将意境融会贯通至刀法之中。”  

其他人纷纷看向关羽。  

没想到你个浓眉大眼的还装作不会混入我们之中一起听课。  

关羽疑惑,“张任将军你说的是这个?”  

说完关羽眉头一凝,重心下移,双手握着青龙偃月刀,青色的刀罡覆盖至整个刀锋上,下一刻关羽身上升腾出一种特殊的气质。  

恍惚间,他的刀上仿佛有青龙白云浮现。  

龙游归云海,刀升日月平。  

关羽低喝一声持刀重劈!  

刀光如瀑,青色刀影隐约凝聚出一丝龙形。  

校场地面轰然炸开,烟尘弥漫。  

等到烟尘散去,原地留下了一条六丈长,尺余宽的刀痕,刀痕深近丈,表面光滑洁净。  

众将纷纷惊叹。  

这一刀若是对他们施展恐无人敢说能迎接此刀。  

“关将军果然领悟了意境,而且还将意境融入了刀里。”张任赞道。  

“可某家只会这一刀。”关羽涩然。  

“我记得师父对我说过,意境只要能融入自己的武功招式之中,就不再拘泥于是一招还是十式。”张任说道。“一招未必逊色于十式,当一招千锤百炼之后,把这一刀融入自己的每一招之中,未尝也不是一种路。”  

关羽听后若有所思。  

“我当时也想尝试这种方式,可惜我愚钝学不会。”张任说道。  

另一边,听完张任讲述后,张郃似有所得,开始提枪尝试演练起来。  

张郃的罡气近似于透明。  

不同人的罡气颜色是不同的。  

杜壆、张郃、张任、关羽四人每一人的罡气颜色都不尽相同。  

杜壆的偏向于橙黄色,张郃的则是近乎于透明的颜色,张任是银白色,关羽是碧青色。  

就目前来看四人并未察觉到不同颜色的罡气究竟有何区别。  

似乎这颜色就是每个人天生的。  

但就目前来说张郃的近似于透明的罡气是最占据优势的。  

透明的罡气难以被发现,在沙场上敌人若是稍不注意就容易忽略掉这种颜色的罡气。  

而且在斗将的时候这近乎于透明的罡气也能占据很大的便宜。  

张郃能步入炼气化神的境界自然也是领悟了意境的。  

只是他从未想过能将意境和招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绝技”。  

刚才张任讲述,有的人的绝技是一套“枪法”、“棍法”、“剑法”......  

还有的人绝技只是某一招,一种威力极大的杀招。  

在中州不是所有高手都会绝技,但会绝技的绝对是高手。  

这里的高手标准是炼气化神。  

能步入炼气化神的最低也是一流层次的高手。  

在炼气化神之中也分为两个境界。  

其中一流之上的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