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1章 暴风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皇上,君无戏言,你说过要册封钧儿为太子的!”  

她之所以至今还惦记着太子位,却不是她有信心能够战胜陈皇后,而是隆庆当年给朱翊钧的这个诺言。  

张福出身于裕王府,亦是知道隆庆在裕王时期是多么疼爱朱翊钧,只是看着李贵妃三番五次重提这个承诺,眼睛不由得复杂地望向这个昔日裕王府的宫女。  

虽然隆庆是很疼爱朱翊钧,亦是给出过承诺,但那时可没有皇嫡子。而今皇嫡子降生,又岂是你一个宫女能如此相争的呢?  

隆庆听到这一件旧事,顿时一阵语塞。  

倒不是他不想直接册封陪伴自己度过王府最艰难岁月的皇长子为太子,亦不是他不想遵守当年的诺言,只是大臣根本不会同意这个举动。  

如果没有皇嫡子一切都好说,但现在皇嫡子已经降生,自然不能无缘无故废了贤良淑德的皇后,形势早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而今林晧然的威望之所以这么高,一来是林晧然着实有功绩和治国能力,二来则是林晧然毅然是拥嫡派的代表。  

一旦因立储的事情产生对峙,以林晧然为首的百官不肯让步的话,那么他这个皇帝的脸面就丢大发了。  

正是如此,现在将朱翊钧册封为吴王,不仅进一步明确朱翊钧的名分,而且还能避免他跟文武百官的直接冲突。  

偏偏地,这个女人却一心想着想让朱翊钧直接登上太子的宝座,此举无疑是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  

“父皇,孩儿不想离开京城,孩儿想要一直陪着父皇和母后,孝顺父皇和母后!”朱翊钧亦是不晓得册封吴王的真意,当即亦是流着泪哀求道。  

朱翊镠终究还是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在看到母亲和哥哥哭泣的时候,亦是十分配合地跟着一起哭泣起来。  

站在旁边的张福看到这个情况,亦是不由得同情地望向隆庆,却是被这母子三人用眼泪拿捏着命门。  

隆庆看着哭泣的母子三人,心里头不由得一软道:“立太子之事还得从长计议,不过爱妃且放心,朕心里的太子人选一直都是钧儿!”  

李贵妃心里其实有几分心虚,毕竟她的儿子着实是该排在皇嫡子之后,不过看到隆庆如此支持大儿子,已然还记着当年的诺言,心里不由得踏实不少。  

朱翊钧的心里涌起几分期待,毕竟他的父皇是大明帝王,只要父皇说要册封自己,下面的臣子自然不能反对。  

张福听到隆庆这番心里话,不由得微微地瞪起眼睛望向隆庆,却是没有想到隆庆至今的太子人选还是朱翊钧。  

突然间,他注意到地面出现一个倒影,抬头望去之时,顿时寒毛直立,急忙跪倒在地道:“奴婢见过皇后娘娘,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却不知何时,陈皇后已经抱着肉嘟嘟的皇嫡子出现在这里。  

躺靠在床头的隆庆和站在床前的李贵妃当即愣住了,显得十分尴尬地扭头望向抱着皇嫡子进来的陈皇后。  

“臣妾和乾儿给皇上请安,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陈皇后仿佛没有听到刚刚的谈话般,抱着肉嘟嘟的儿子规规矩矩地施礼道。  

隆庆脸上带着一丝尴尬,但亦是心存着侥幸心理,便是抬起一只手道:“皇…皇后无须多礼!”  

“谢皇上!”陈皇后的脸色如常,显得颇有风范地谢礼道。  

李贵妃知道陈皇后定然听到刚刚的对话,脸上带着不自信的笑容,便是领着二个儿子向陈皇后请安。  

面对着这位昔日自己服侍过的主子,特别陈皇后如今诞下皇嫡子,让她的心里产生了几分畏惧之心。  

她是多么的希望没有皇嫡子存在,那么她不介意对陈皇后保持着恭敬,而自己的大儿子亦能顺理成章地登上太子位。  

“臣妾告退!”陈皇后跟隆庆的关系并不好,亦是没有什么话题,在问候身体之后,便是带着儿子告辞离开。  

六月的天空晴朗多云,一轮炽热的烈日高悬于空。  

陈皇后从乾清宫出来,直接走进了阳光中。想着刚刚的对话,不由得无奈地喘息一声,显得担忧地低头望向儿子。  

本以为自己儿子坐上太子位是天经地义之事,只是现在看来,隆庆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儿子,已然还是想要扶朱翊钧上位。  

皇嫡子自然不懂这些,很是喜欢陈皇后身上的味道,却是舒服地缠着陈皇后,嘴里还吮吸着一根拇指。  

待到傍晚之时,天空突然变得一片漆黑,一场大暴雨如期而至,显得十分疯狂地冲刷着这座古老的北京城。  

数日后,隆庆的身体调养完毕,重新坐着玉辇前往金銮殿上早朝。  

倒不是他不想趁机多休息一段时间,只是百官对他可谓是虎视眈眈。若是他继续装病拖下来的话,恐怕又要被那些科道言官指责自己沉迷女色,故而他亦是见好就收。  

不过这一次倒是给他带来了灵感,若是下次实在是不想上早朝了,那么便可以用装病来偷懒几天。  

随着隆庆到达金銮殿,殿中当即响起了山呼万岁的声音。  

礼毕后,众官员这才纷纷站了起来,只是很多官员频频是眉来眼去,已然是在酝酿着一场大风暴般。  

身穿龙袍的隆庆跟着以往一般,显得无精打采地在龙椅上坐下,忍着腰上的酸疼,舒服地打着一个大大的哈欠。  

冯保现在已经接替陈洪的位置,站在金銮殿扯着特有的嗓子大声道:“有事上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