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鱼游沸鼎(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星光清澄明净因为要过新年的缘故,长安上空也往年没有什么不同,年味儿愈加浓烈。  

而于整个朝堂,此时却像是一个被堆积起来的炸药桶。  

皇宫之内更是寂静的如同一个黑锅扣在上方一样,里面的宦官和宫女大气都不敢出,显得沉重而敏感。  

只要是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如今大唐风雨飘摇。  

已经来了好几波人。  

皇子、公主,大臣们来之后叽叽喳喳的嚷嚷着乱做一团,要见陛下。  

但是被云瑞将其中一个大臣给拿下押如大狱之后,这算是遏制住了势头。  

云瑞脸色阴沉,这种方法一时还有效。  

他不敢想象,要是万一谁能控制的住局面?  

陛下在还好,要是不在了,吴王恪晋王等兄弟们厮杀起来,还有那些世家去权贵们全都参与景来,就真的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了。  

虽然李世民病倒的消息被封锁了,但是宫里终究还是有不少人知道的而对于这些世家高门、顶级权贵们来说,如此重大的事情自然是第一时间引起了惊觉。  

一处秘密的宅院之中“崔兄!”  

“郑兄!”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等一众士族豪门再次聚集在了一起。  

崔旺一脸正色的说道:“事情大家也知道了。”  

“知道了,李世民如今病重,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个机会。”  

“这一年来,李唐皇室想要已经渐渐开始摆脱我们世家门阀,必须趁着这次机会将李唐皇室的崛起之路给截断。”  

郑舟面色阴沉的说道:“崔兄,晋王那边传来消息了吗?我们是推选晋王还是吴王?”  

“又或者,我们另择国主?”  

河东裴氏,裴宽:“如果选择的定然是晋王为首选,晋王此人性格仁慈、宽厚一些。”  

众人点头其实众人都懂,所谓的仁慈、宽厚其实就是好拿捏一些。  

对于他们这些钟鸣鼎食之家来说,谁当皇帝都一样,只要能给自己特权就好。  

而吴王李恪久在军中,性子骁戾,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吴王李恪是隋炀帝杨广的外孙。  

当初这些世家贵族将杨氏政权给推翻,从心理上就不允许李恪上位。  

韦氏家主则突然想起,“晋王李治可答应我们事后将山西石炭的矿脉与我们共享?”  

崔旺点头“晋王已经答应我们,可以与我们共同发掘石炭。”  

众人点头,眼神之中明灭。  

崔旺:“如今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由我们出钱粮,关陇贵族那边出人将晋王扶上王位。”  

“吴王若是不肯就范,那就”  

李巢点头,“还有那个叫秦寿的家伙,宫里传信过来,说是陛下病重之后,皇后曾经找过他,趁着这机会,把他也给办了。”  

“对,留着这家伙也是个祸害,万一到时候晋王上位之后,想通了再次重用他,于我们不利。”  

“这人实在邪性”  

剩下几人全都点头道。  

而此时秦寿已经回到家了。  

他今天脑子也是嗡嗡的,陛下怎么就突然病倒了?  

这历史真的乱了,直到他踏入自己的院子,看着房间之内橘黄色的都豆灯,却感受不到夜的寂静。  

脑子之中、身上,反而充斥着难受,焦躁,让他一时之间看不准眼前的方向。  

为何如此?  

秦寿自己都说不上来,仿佛心里有些东西在崩塌。  

“郎君,你怎么现在才回来?”高阳看着秦寿嘘寒问暖,还端上来一碗热汤。  

“你父皇病重”  

秦寿想了想,将实情告诉给了高阳,毕竟这是人家的亲生父亲。  

“父皇他能挺过去吗?”高阳的眼眶顿时红了,声音也变得嘶哑起来,猛的听起来都不不像是她的。  

“哭什么?别哭了,别让外人听了去,现在的局势”秦寿连忙安慰她,并告诫她局势危急。  

等进了屋子高阳梨花细雨的看着秦寿:“郎君,今日郎中来看过了,妾身未有身孕。”  

秦寿点头。  

高阳睁着通红的眼睛,拉着秦寿的衣角,“郎君,我一直想要个孩子,从父皇来的那一天,我就那么的迫切。”  

“那时候,我不知道父皇会不会放过你,只想给你留个血脉。”  

“如今,形势危急,妾身还是这样想的。”高阳使劲拉着秦寿的衣服,发白的手指就要解开秦寿的衣服。  

“不是,你这”  

“郎君,难道这点都不能满足我吗?”高阳倔强的说道。  

窗帘被拉住,月光透过缝隙,扫落在床上。  

高阳虽然骄傲,但是其实还是很传统的,每次都是一动不动,但是今日却舍得换了姿势繁花在泥泞中绽放。  

夜寂寞,烛影摇动听着墙壁上的“咣咣咣”的声音,长乐公主面红耳赤长乐只觉得自己身上无比的燥热,她躺在那儿,怎么也睡不着,赧然的沉默无声。  

这些天的休养,身体好了很多,再加上在这边心头也放松,整个人的精神状况都不一样了。  

再加上屋子内春意盎然片刻之后,她翻了翻身,似乎是想起了什么,面色通红,紧紧的咬着下嘴唇。  

秦寿躺在床上,愣愣的看着高阳,他有些震惊于高阳的反差。  

他拉过今晚温润如水的高阳,“别想那么多,会没事儿的!”  

高阳羞赧的点了点头,“不管怎么样,我都相信郎君。”  

片刻之后,梅花再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