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离京赴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长安城门之外一辆车子缓缓从城门内走出。  

李泰、李治等诸多皇子都来给李承乾辞行。  

李承乾的面容很平静,淡淡的说道:“你们也来了!”  

“我们是来给大哥告别的。”李泰一脸悲痛的说道。  

李承乾看着李泰,突然笑了,“四弟,真的以为把我赶下太子之位,你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吗?”  

“我觉得你真该试一下这镣铐的味道,因为你的内心从未安分过。”  

“咱们是同类,唯一的区别,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你.”  

李泰眼神震撼的看着承乾,本来准备好的一番苦情戏,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李治也愣住了,忘了自己想说什么。  

气氛突然变得凝结了一般。  

今日的承乾让他们陌生,所说的话却让众皇子眼中闪烁不已。  

“说起来,我要感谢秦寿,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李承乾笑着说道:“行了,都回吧,从此之后,你我兄弟天涯相隔,恐再无相见之日了。”  

“你们都好好珍惜吧,你们还有希望,而我没有了再也没有了!”  

他突然大笑着冲着众皇子说道:“曾经有个疯子,他蓬头垢面,胆小瘦弱,忌惮这个,忌惮那个,想找一个最安全的位子。”  

“有人劝他,想告诉他人生的真谛,想让他平静下来,但是他不听,他恐惧的内心让他什么也听不进去,拼了命的挣扎。”  

“结果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曾经脚下的那个位置便是最安全的位置。”  

“可那个位置已经丢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永远”  

李承乾终究带着镣铐,坐上了李世民给他新车子。  

而此刻李世民正站在城楼上,远远的看着承乾的车子渐行渐远,眼中突然一涩,朦胧的水雾遮住了他的双眼。  

他两鬓的霜白在风中摇曳。  

等秦寿回到家,内心还有些唏嘘。  

想了想,还是告诉了高阳。  

“大哥就这么一个人走了?还去那么偏远的地方?””高阳眼眶通红的呜咽起来。  

“我今生还能见到大哥吗?”  

秦寿一时也突然不知道该怎劝慰,只能拍了拍她的背说道:“别哭了,万一让皇后听见不好!”  

秦寿叹然道:“这事儿了了,我也该上任了!”  

任命已经下来了,到蓝田去当司功参军。  

李世民的说法是长安地区的司功参军没有空缺,可实际上不是如此。  

几天之前,秦寿到万年县当司功参军的事情就已定定下来了,但随即发生了承乾谋反的事情,让李世民改变了主意。  

去蓝田县。  

承乾之事,让他心寒,不想看到秦寿被诸位皇子牵连。  

另一方面,便是因为蓝田县内有着“玉种蓝田”之美称的蓝田玉。  

玉石对于一位帝王来说,是王室必不可少的象征。  

无论是封禅祭札,还是宣告天子即位的“玉牒”,抑或冠带饰物以及扣子、室剑附件、剑鞘边饰和指环,甚至还有用来封堵死者尸身上孔窍部位的“丧葬玉”,等等。  

无不印证着帝王们对于玉器的执着。  

所谓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李世民也不例外。  

但是,近两年李世民发现进贡的蓝田玉质大不如以前,他派人过去查了几次都没查出问题,便想着让秦寿过去看看,到底是何原因,能不能打破那一潭死水。  

还有最后一个考虑就是,蓝田县离着长安不过百里路,不算太远。  

马车一日便可抵达,快马一日可一个来回。  

高阳有些不情愿的说道,“郎君,咱们能不能不去?”  

虽然就在长安边上,但是高阳却还是不想离开长安的。  

“行啊,你找你父皇说去!”  

高阳顿时不说话了,只是站在那里,抿着嘴巴眼睛红彤彤的。  

因为皇后和长乐还要住,所以秦寿没准备带太多东西。  

但李丽质还是主动过来帮忙收拾东西。  

她有时会看向秦寿,目光之中带着有那么一丝不舍。  

这些时日,她越发的感觉到秦寿身上的魅力,她在秦寿身上感受到了很多东西有很多东西是她之前从未领略过的。  

对于太子的事儿,她也知道了,但是从这位‘妹夫’的眼神中却看不到半点唾弃,反而有种唏嘘的同情和珍视,这种豁达,令她在严严寒冬,内心触动。  

长乐看着秦寿澄澈深邃的眼睛,有些出神,她转头对闷闷不乐的高阳说道:“玲儿,我真的挺羡慕你的。”  

高阳眼神异样的抬头看了看李丽质,问道:“姐姐,你这话什么意思?”  

长乐没有回答,而是拿了几盆绿植,包好了放在物品堆里。  

半夜,长乐坐了起来,从怀中掏出一个东西。  

上面写着:“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  

临行前,秦寿向陛下要了一个官职,给薛仁贵的。  

这位老兄来长安投军,可到了长安才知道,大军已经出发了。  

因为这次攻打高句丽并不是采用倾国之力,所以并没有准备太长的时间,征集的军队也不是太多,早早的便走了。  

那天秦寿也是幸运,本来薛仁贵都准备回去了。  

正好撞见有人当街行刺。  

还有一人竟然也主动要求随行,辩机和尚。  

本来是秦寿前往拜别。  

结果辩机对秦寿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