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造孽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消化了一会儿,却依然觉得脑子嗡嗡的。  

心中的震惊如滔滔江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随着细品越加的猛烈。  

震撼到无以复加。  

秦寿的这招称之为神来之笔都不为过!  

赈灾粮,这个困顿大唐百官多日的倒悬之危,如今在秦寿的这招面前也不过如此!  

如释重负!  

李世民紧蹙着的眉头慢慢舒展,端起桌子上的茶一仰脖。  

“哎呀,卧槽.......”  

太入神,竟浑然没发觉,这茶水是刚刚才续上的开水。  

......  

心顺了连带着李世民看着秦寿都觉得与平时不一样,越发越觉得满意,心生欢喜。  

他的目光神采奕奕,此时的内心竟然有种看女婿的既视感。  

撇开高阳这层关系,单单秦寿拯救大唐黄河道的千里饥民和草原各部落的壮举,就已经居功至伟。  

李世民不禁佩服自己的女儿高阳,曾经骄傲的出奇谁都看不上的主儿,却能够如此的果决,看中就直接绑进了内宅......  

他脑海又不禁闪过房玄龄和房遗爱,内心瞬间又变得复杂,自责......  

随着见秦寿的次数越多,良心的谴责越是深重。  

贼难受!  

他甚至在想,如果高阳能早点遇见秦寿该多好!  

早个半年抢了不就没这幺蛾子了吗?  

李世民捂着额头,不禁头痛。  

难顶!  

忽然他想起一件事,忍不住问道:“对了,前去运粮的人选,为什么就非房......那个五大三粗的家伙不可?”  

长孙无忌也猛然抬头看了过来。  

他同样的好奇秦寿飒然说道:“哦,你说这个啊,我这人有个优点,那就是看人特别准。”  

“第一,这人长的丑,五大三粗的,看着就不像好人,一路上万一遇见个拦路的小鬼也镇得住,还有就是人长的凶,到时候和粮商砍价也是个优势。”  

“最重要的一点,他人虽然长得丑,但是这种人的品质好啊,认真、可靠......”  

“告诉你们一个细节,我这些天观察他很久了,这家伙没事儿就站在门口给我们站岗,没白天没黑夜的,赶都赶不走,每次早上起来,都能看见这家伙,从来不脱岗。”  

“你们说这种人不值得信任?”  

“噗!”  

正在喝茶的长孙无忌闻言,顿时就喷了。  

“咳咳......”  

茶梗都吸进了气管,呛了个半死。  

尼玛!  

啥玩意?  

你们两个在里面睡觉?房遗爱晚上就站在外面?  

玩的这么高级吗?  

李世民听了这话,浑身一震,脸色黑如锅底。  

这......造孽啊!  

“你们怎么了?”秦寿诧异的看着俩人。  

表情这么古怪?难道是不相信我?  

我说的都是真的啊!  

虽然大唐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但是根上依然是个阶层固化严重的封建社会,粮食在这个时代比黄金还金贵,为了点粮食,杀人放火、作恶的多了去了。  

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  

何况现在草原和黄河道还遭了灾,更容不得半点马虎!  

更别说运粮这事儿对于自己以后的事业极其的重要,不交给一个老实可靠的自己人怎么能让他放心?  

所以在这点上,真的没有任何的商量。  

秦寿笑道:“岳父,老舅,你们别这样看我,其他的可以商量,领头的这个人不能换,其他的人员有你们决定。”  

“......”  

李世民说不出半句话,感觉心中有些堵得慌。  

秦寿越是这样说,李世民的愧疚愈加严重。  

本来就已经够欺负人家房家老二了,想想一会儿还的下旨让房遗爱前去运粮,运河之上吃喝能和岸上比吗?  

和发配没有太大的区别。  

心中真的是愧疚。  

房遗爱小时候多好多好的一个孩子啊,怎么就长那样了,现在......  

造成今天的局面,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可以说是始作俑者。  

他其实早就知道高阳一直对房遗爱不满意,但是他还是赐婚了,因为政治的需要,因为房家.......  

上次听皇后说高阳连门都不让他进的时候,他其实心里就十分的不好受。  

长孙无忌此时也是默默的低着头,没有说一句话。  

气氛阴郁如胶空气都沉寂了一般。  

这甚至让秦寿都感觉到了一丝不适。  

“你们聊完了没有?”  

就在这时候,一道声音打破了这一切。  

长孙皇后笑容满面的拉着高阳走从后院走了过来。  

秦寿笑着道“就是想运点粮食赚点钱,没啥聊完不聊完的,倒是岳母,感觉显得越发的光彩照人啊!”  

“你这孩子嘴甜,会疼人,你瞅这段日子玲儿气色红润的。  

现在想来,我们家玲儿当初为什么会绑住你?那是害怕让你跑了啊......”长孙皇后满脸通红的说道。  

“母亲......”高阳被打趣,脸色通红直到了耳根。  

“可.......”长孙皇后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说出来残阳斜挂,天色渐渐斑驳秦寿和高阳两口子没有继续留下来。  

长孙无忌也收获颇丰,随之离去。  

宅院内只剩下李二和长孙皇后。  

“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