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岳父也好这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大的错在太上皇?”  

李世民捏着杯子的手不住的颤抖。  

太欣慰了。  

太感动了!  

玄武门之变是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疮疤。  

自己为大唐征战半生,定河东,战虎牢,围洛阳,南征北战,削平四海.......一个玄武门之变却让自己担上了不仁不孝之名。  

和父皇的关系更是降到了冰点。  

这些年自己从来没有踏入父皇的行宫半步,不是不孝,而是没有脸面对父皇。  

只因为他心中有愧!  

虽然国库紧张,但他宁愿自己省吃省喝,还是给父皇修了两座避暑的宫殿,大安宫、大明宫,让他安享晚年。  

但是今天眼前这小子的话,就如那一夜春风,让他心底那块最寒的冰封一下子复苏了过来。  

自己终于可以面对父皇,面对这件事…  

李世民情难自已,身躯止不住的颤动。  

李二的情绪终于稳定下来。  

他背负着双手,看着秦寿。  

眼神不断的明灭。  

浩浩大唐,竟然有如此奇才!  

思路清晰如斯,语言犀利、直达根本。  

自己要是早点遇到他该多好?  

怎么就被高阳给看上了呢?  

此时他的内心很乱。  

老实说,他心里是真舍不得啊!  

过了半晌李二突然舒了一口气,“云瑞,今天天色不早了,咱们就早点回吧。”  

云瑞这时候打了一个激灵,终于反应了过来。  

“我们这就回去?”他的嘴巴张的极大,再次重复道。  

“对….确实天色不早了”李世民平静的说道。  

啥意思?  

这家伙不杀了?  

“…”  

云瑞看着秦寿,眼神那是一个异样。  

来之前,他百分百确定这家伙必死的。  

自圣上登基以来,从来没有谁惹圣上生这么大气还活着的,更别说这次连五马分尸的家伙事儿都被陛下带来了。  

现在就这么.....算了?  

他瞥了一眼秦寿简直是神人啊!  

......  

李世民心情极好,起身准备走,忽然又想起一个问题。  

他问秦寿:“世人还说,说圣上色令智昏?你怎么看?”  

其实,他纯粹是想听听秦寿的回答,不管回答的好不好,他今天都不准备杀秦寿了。  

秦寿一席话治好了他多年的心病,就冲这份恩情,他也下不去手。  

殊不知,秦寿闻言,眼神一下子亮了。  

“嗯?岳父说的是圣上强纳兄嫂和弟媳为妃这件事儿?想不到岳父还好这口?”  

秦寿眼神抛了一个眼神,一副你我原来是同道中人的样子。  

紧接着“嘻嘻!”  

“哈哈哈…”秦寿大喜过望的笑了起来。  

开心!  

岳父既然都和自己聊着段子了,这多半是要接受自己了吧!  

看来这软饭碗是实打实的端起来了!  

心情真不错!  

秦寿却没有注意到,此时李二的脸黑如锅底,额头上青筋暴起。  

“完了,完了......陛下本来已经准备放过你了,这又作死!”云瑞的心一下子都凉半截了。  

说真的,云瑞不希望秦寿死。  

他是真长见识了。  

这是人才!  

拍马屁能到这种水平,千百年不出大师啊!  

自己要是能学两手,岂不是在官场呼风唤雨?  

“嘎吱吱!”李二紧咬着牙槽,就在他怒火攻心要把秦寿五马分尸的时候。  

却见秦寿再次开口了。  

“为了满足岳父这口,我就再整几句“咳咳......作为一个雄才伟略的皇帝,一个开创了贞观之治的贤明之君,后宫的美女会少吗?  

他会蠢到头脑发热去睡自己的弟媳?”  

李二此时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有些心虚的道:“难道还要其他的原因?”  

“没错,这是咱们圣上用心良苦,圣上做这些都是为了江山社稷。”秦寿赞许的说道。  

为了江山社稷?  

这话一说,李二自己都愣住了。  

秦寿继续说道:“就说圣上的弟媳齐王妃杨氏,出生于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门阀望族,势力之大,巍峨如山,谁能娶了杨氏女人,无疑便是攀上了弘农杨氏这座靠山。”  

“圣上刚刚经历宣武门之变,如果娶了弘农杨氏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有很大的作用。  

“反之如果杀了杨氏,那么则会交恶杨氏,江山不稳。”  

“该如何选择,这不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显而易见吗?”  

“而且当时朝堂之上的大多数人都是不反对这件事,便可见一斑。”  

“所以,怎么能说是色令智昏呢?”  

秦寿顿了一下:“岳父,你坐好,你这一下子站起来,搞的我好有压力!”  

“行,你继续说.......”李二尴尬地搓了搓手,连忙坐下。  

秦寿继续侃侃而谈:“咱们继续.......  

“刚吹......不......讲到哪里了?”  

“哦,想起来了......大唐社会风气开放,出入烟花之地,弃妇、寡妇再嫁萧郎也算是社会常态。”  

“听说那杨氏螓首蛾眉、明眸皓齿、绰约多姿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  

圣上也是正常人嘛!  

要说真有错,陛下也只是犯了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