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1章逃不掉的诱惑(2/3)
知识的快乐。传道授业解惑,固然是传道最重。但没有基本的解惑,根本没资格谈其余两者。
邓朝是怎么做的呢?什么都没做。
若说一直想就一定能行是灌鸡汤,一种善意的谎的话,那他必须辅以相应指导。结果把匹配练习全丢掉,就把课本垒起来,告诉孩子每天解决0.1厘米就行。
请问,学习是可以光看课本解决的么?课本的内容重点分布跟单词表一样均衡么?一个倒数的孩子没有任何辅导就能马上看懂课本么?
莫名其妙,荒谬绝伦!
同是教育电影,印度的《嗝嗝老师》里发现贫民窟的孩子厌学,女主马上换了一种教育方式,寓教于乐,或实践出真知。这才是教学法,越是低龄学生越要注重教学法。邓朝毫无展现,只能理解为一种教育领域的民科。
在教理解诗句和写作时,也是胡说八道。
且不论上学途中莫名其妙去感受自然,做事随意任性不分轻重缓急,也不谈为何忽然要抓迷藏,强行让孩子落入险境。草色遥看近却无这种句子,需要亲身去看才明白么?写作贵真不假,也可以呼吁不要模仿套作,但怎么写出真情实感说了么?
你可以批评现行教育,也可以避开探讨制度根源,但最起码你要给点实质方案,从而把人物故事立住吧。
这只能说明一点,邓朝对教育根本毫无反思与探讨。既然如此,你写一个关于教育的剧本干什么呢?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干什么呢?人家抨击医药火了,你也想找一个对准了,好让你也拿个影帝?
莫名其妙,荒谬绝伦!
更好笑的是,长大的宇航员儿子为了入选升空,竟然要求有机会沉冤得雪的父亲放弃申诉,要注意影响。
且不说生父有刑事犯罪记录,为何还能获选为宇航员,对现实中的政审视而不见么?生父含辛茹苦,声誉重昭,结果你在卖父求荣?没有赔偿、除了恢复名誉还能有什么、这样的话都能说出口,简直践踏公理正义。不忠不孝不说了,最起码是不仁不义,这就是一个正面形象么?
幸好邓朝总算感慨了一句,我的教育是失败的,正当观众以为他认识到自己既耽误学习又没教做人时,却又没了下文了。
白宇在外太空修好了飞船,还敢说爸爸你的教育没有失败,落地后俩父子又跟没事人一样了。虽然最后用字幕交代了,儿子成了英雄,父亲也沉冤得雪。但实则儿子根本还是卖父求荣,就如这部电影一样让人恶心。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稀烂的逻辑,和主创的自大与无能之上。
就连片中的反派,这两句金句的贡献者,教导主任阎老师,也被塑造得七零八落。他可以观念陈腐,但在一部现实主义电影里完全应该遵循现实主义的逻辑,人物不能太过夸张。亲手逼疯养子这种桥段已经很狗血了,还要把他变得如此绝情,只因养子一次考试不顺利就不理不睬。
《三傻大闹宝莱坞》好歹是喜剧片,人设可以夸张,而那位病毒院长在此前行为滑稽,又有什么定时定点休息剃须等介绍,做足铺垫。即便如此,他逼死儿子也是因为极其重要的毕业设计,过度高要求一时不慎,他此后也多悔恨。如今的教导主任,多样针对邓朝之子及理念与其不合的年轻班主任就算了,还要安排他逼疯养子,实乃画蛇添足。
同样,最后能展现邓朝教学成果的考场作文,更是说明编剧的差劲。不谈教育理念之争,教导主任划线这个作文题目一定要写珍惜学习时间,当然也不对。
然而,文章先谈父亲错失了我的成长时光,然后又忽然谈慈禧太后错失了科技发展的时光,最后还幻想自己是皇帝能在故宫造火箭上火星。文体杂糅,离题万里,零分不至于,但妥妥的低分作文。一帮所谓的教育专家,为了这篇作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打高分,真是让人再次感到电影主创对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嘲笑。
当然了,徐铮的观点也没错,确实比邓朝之前的两部电影要好一些;
准确的说,“银河补习班”是目前邓朝导演的电影里最好的一部。坏消息是,它仍然不及格。
“银河”有明确的商业诉求,但艺术逻辑既粘稠又零散。“银河”有清晰的主题,但缺少呈现主题的有效方法。
主题上,它好像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发动了一次凶猛的冲锋,但只是逡巡在周边口号嘹亮的一次佯攻。因为它既没有指出教育问题的实质,也没有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只能靠“故事会”和“知音”为蓝本的鸡汤,自饮自醉。它的深刻,只是心灵鸡汤式的假装深刻。
在表现手段上,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地拂掠而过,不能对那段历史作出纵深的反思,就是影片时间跨度再长,也不等于宏大。就像片中引用的那些密度可疑的流行歌曲,除了情感上的煽动,只能是浪费时间。它的深情,只是对时间里的共性记忆的滥用。
看得出主创的努力,也能看得出他们的努力也就这样了。如,用同一个反转的办法,塑造不同的人物。无论是学校主任还是前妻的老公,无论是那个包工头还是他的徒弟。所以在“银河”里,人物仍然是牵线的木偶,他们的生命力,是符号和标签的生存周期。
宇宙飞船里的所有技术呈现,都粗糙得令人震惊。刚出狱时父子遭遇的交叉剪辑,直白到幼稚。最后的情感高潮,很坚决,
邓朝是怎么做的呢?什么都没做。
若说一直想就一定能行是灌鸡汤,一种善意的谎的话,那他必须辅以相应指导。结果把匹配练习全丢掉,就把课本垒起来,告诉孩子每天解决0.1厘米就行。
请问,学习是可以光看课本解决的么?课本的内容重点分布跟单词表一样均衡么?一个倒数的孩子没有任何辅导就能马上看懂课本么?
莫名其妙,荒谬绝伦!
同是教育电影,印度的《嗝嗝老师》里发现贫民窟的孩子厌学,女主马上换了一种教育方式,寓教于乐,或实践出真知。这才是教学法,越是低龄学生越要注重教学法。邓朝毫无展现,只能理解为一种教育领域的民科。
在教理解诗句和写作时,也是胡说八道。
且不论上学途中莫名其妙去感受自然,做事随意任性不分轻重缓急,也不谈为何忽然要抓迷藏,强行让孩子落入险境。草色遥看近却无这种句子,需要亲身去看才明白么?写作贵真不假,也可以呼吁不要模仿套作,但怎么写出真情实感说了么?
你可以批评现行教育,也可以避开探讨制度根源,但最起码你要给点实质方案,从而把人物故事立住吧。
这只能说明一点,邓朝对教育根本毫无反思与探讨。既然如此,你写一个关于教育的剧本干什么呢?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干什么呢?人家抨击医药火了,你也想找一个对准了,好让你也拿个影帝?
莫名其妙,荒谬绝伦!
更好笑的是,长大的宇航员儿子为了入选升空,竟然要求有机会沉冤得雪的父亲放弃申诉,要注意影响。
且不说生父有刑事犯罪记录,为何还能获选为宇航员,对现实中的政审视而不见么?生父含辛茹苦,声誉重昭,结果你在卖父求荣?没有赔偿、除了恢复名誉还能有什么、这样的话都能说出口,简直践踏公理正义。不忠不孝不说了,最起码是不仁不义,这就是一个正面形象么?
幸好邓朝总算感慨了一句,我的教育是失败的,正当观众以为他认识到自己既耽误学习又没教做人时,却又没了下文了。
白宇在外太空修好了飞船,还敢说爸爸你的教育没有失败,落地后俩父子又跟没事人一样了。虽然最后用字幕交代了,儿子成了英雄,父亲也沉冤得雪。但实则儿子根本还是卖父求荣,就如这部电影一样让人恶心。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稀烂的逻辑,和主创的自大与无能之上。
就连片中的反派,这两句金句的贡献者,教导主任阎老师,也被塑造得七零八落。他可以观念陈腐,但在一部现实主义电影里完全应该遵循现实主义的逻辑,人物不能太过夸张。亲手逼疯养子这种桥段已经很狗血了,还要把他变得如此绝情,只因养子一次考试不顺利就不理不睬。
《三傻大闹宝莱坞》好歹是喜剧片,人设可以夸张,而那位病毒院长在此前行为滑稽,又有什么定时定点休息剃须等介绍,做足铺垫。即便如此,他逼死儿子也是因为极其重要的毕业设计,过度高要求一时不慎,他此后也多悔恨。如今的教导主任,多样针对邓朝之子及理念与其不合的年轻班主任就算了,还要安排他逼疯养子,实乃画蛇添足。
同样,最后能展现邓朝教学成果的考场作文,更是说明编剧的差劲。不谈教育理念之争,教导主任划线这个作文题目一定要写珍惜学习时间,当然也不对。
然而,文章先谈父亲错失了我的成长时光,然后又忽然谈慈禧太后错失了科技发展的时光,最后还幻想自己是皇帝能在故宫造火箭上火星。文体杂糅,离题万里,零分不至于,但妥妥的低分作文。一帮所谓的教育专家,为了这篇作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打高分,真是让人再次感到电影主创对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嘲笑。
当然了,徐铮的观点也没错,确实比邓朝之前的两部电影要好一些;
准确的说,“银河补习班”是目前邓朝导演的电影里最好的一部。坏消息是,它仍然不及格。
“银河”有明确的商业诉求,但艺术逻辑既粘稠又零散。“银河”有清晰的主题,但缺少呈现主题的有效方法。
主题上,它好像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发动了一次凶猛的冲锋,但只是逡巡在周边口号嘹亮的一次佯攻。因为它既没有指出教育问题的实质,也没有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只能靠“故事会”和“知音”为蓝本的鸡汤,自饮自醉。它的深刻,只是心灵鸡汤式的假装深刻。
在表现手段上,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地拂掠而过,不能对那段历史作出纵深的反思,就是影片时间跨度再长,也不等于宏大。就像片中引用的那些密度可疑的流行歌曲,除了情感上的煽动,只能是浪费时间。它的深情,只是对时间里的共性记忆的滥用。
看得出主创的努力,也能看得出他们的努力也就这样了。如,用同一个反转的办法,塑造不同的人物。无论是学校主任还是前妻的老公,无论是那个包工头还是他的徒弟。所以在“银河”里,人物仍然是牵线的木偶,他们的生命力,是符号和标签的生存周期。
宇宙飞船里的所有技术呈现,都粗糙得令人震惊。刚出狱时父子遭遇的交叉剪辑,直白到幼稚。最后的情感高潮,很坚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