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校庆(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影学院的排名在美国之外的学校排第八。  

孟轻舟是一个导演,但在中戏读的可是表演系,他很早前就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国内的知名导演几乎都不是科班出身;  

他曾经问过周影,还有中戏的黄鹤鸣教授,他俩都没能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  

之所以中国电影界没有那么多学院派出身的导演,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拍电影太贵了。  

同样是艺术门类,美院出来的学生可以自己画几张画,中文专业的可以自己写个,音乐学院的学生可以写几段音乐挂在网上,或者找帮兄弟搞个合唱,也能够吸引到眼球。所以中国可以有几百万的网络写手和几百万的不知名画家,几十万的不得志音乐人。  

只有电影,投资实在是太高了。就算搞个学生作品,烧钱都是以万起步的。有几个学生自己家里拿的出来?又有几个投资商愿意拿自己的家底,让这些半大毛孩子折腾?  

就算是在美国这样电影业发达的地方,电影学院毕业的绝大多数学生,最终也是成不了导演的。  

各种行当中,电影学院毕业生的改行比例是相当高的。  

比如说著名主持人蔡康永,有几个人知道,他在大学的专业是电影?  

毕业以后,还曾经在香港当过一段时间的编剧,只不过后来自己觉得混出来的希望太渺茫,才放弃的。  

再回过头来看,中国目前成功当上导演的人,  

张一谋,摄影师出身;  

冯剧刚,编剧出身;  

王家未,编剧出身;  

姜闻,演员出身;  

顾长伟,张艺谋的御用电影摄影师出身;  

乌尔山,广告片导演出身;  

滕华韬,电视剧导演出身;  

徐静嫘,演员出身;  

韩含,畅销书作家出身;  

郭巨人,畅销书作家出身;  

徐浩峰,畅销书作家及编剧出身。  

不过这些导演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他们要么已经在电影相关的行业内站稳了脚跟,获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  

要么就是,自带巨大的流量,能够有无数粉丝买单。  

对于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来说,要做到自带巨大的流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前面的那条路,也是非常艰辛。只有每个行当内的佼佼者才能够走出来。  

即使是成功的当上了编剧,或者摄影师,或者电视剧导演和广告片导演,能养家糊口都不错了,有几个人是有余力向更高的地方走的?  

所以,中国不只是学院派出身的商业电影导演少,而是本身学院派出身的导演就特别少。  

他们不但内部竞争激烈,还要面临外部转行的作家、演员、歌手的竞争,所以拍电影的机会就更少了。  

不管怎么说,国内的三大艺术学校,中戏、北电、上戏,在对演员的培养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  

如果单纯从明星角度看,讲真,其实差不太多。  

但是确实风格不一样。  

中戏主要的培养方向其实是戏剧演员,颜值可能要求没那么高,但是声音和气场要求比较高。如果听到那个演员的台词功力好,声音底气足,舞台感比较强,简而言之就是正剧范儿十足,那中戏的可能性比较大。  

比如宝国大帝、姜闻、胡军刘火华、梅婷、袁荃等。  

北影培养的是电影演员,相对来说,对颜值的要求会高一些,但是对台词和声音的要求会薄弱一些。演技方向也是偏向电影呈现需求。如果碰到哪个演员颜值不错,演技基础也不错,但是声音的底气可能弱一些,甚至可能有些虽然不伤大雅但是较真儿起来确实存在的发音或者口音问题,那北影的可能性比较大。  

比如蒋雯丽、蒋勤勤、苗圃、王珞丹、杨小狐等。  

上戏其实也是培养话剧演员的方向,基本来讲跟中戏要求类似,但是差别是上戏的氛围不像中戏那么严肃(相对来说),比较注重个性空间。可能跟南北戏剧风格有关。所以上戏出来的人,通常个性会比较鲜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  

比如焦晃、郭达、陈红、徐铮、宁静、郭京飞等。  

既是导演又是影视公司老板,孟轻舟对业内的很多情况非常了解,一面闲逛一面想着和北电有关的影视演员,浑然不觉时间的流失;  

直到天仙的电话打来,两人才前往会场;  

因为北电把孟轻舟的位置放在了第一排,虽然是学校,但也有宣传的必要,如今公认的业界一霸孟轻舟,能来参加北电的校庆,这个噱头很有吸引力;  

“你跑哪去了,人家周教授都找你好久了!”  

古丽娜和天仙、小狐在会场门口等到了孟轻舟,三人都有些好笑看着他;  

“我逛逛学校都不行?总不能没我他们还不开会了吧。”  

要不是公众场合,蜜蜜早就扑上去撕咬了,也不看看今儿是多大的排场,娱乐圈的半壁江山可不是说着玩的;  

“懒得说你了,快进去吧,一会还有记者采访呢,你自己注意点!”  

老孟白了三人一眼,径直去了前排;  

茜茜“噗嗤”一声,忍不住笑了起来,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倒是显得可爱起来。  

当她徐徐走进会场的时候,大家都不禁眼前一亮,她周身的气质胜过于容貌带给人的震慑,有一种冰清玉洁的脱俗之感;  

校庆嘛,除了歌功颂德,就是自吹自擂,北电的校庆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