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章 快想办法(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来做,当仁不让!”  

而被称之为常陆之雄的佐竹义昭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这不仅是掠夺富庶的小田原城城下町的机会,同时也是在上杉政虎面前亮相的机会。  

所以佐竹义昭也连忙说道:“里见様莫要说的太满了,在这关东之地,我常陆佐助家也是一方人物,先手众的任务,在下当仁不让!”  

里见义尧一看佐竹义昭出面了,脸上也露出了凝重的表情,他知道眼前这个年轻的武将可不是以为简单的角色。  

佐竹义昭,“常陆之雄”佐竹氏承前启后的名将,生于1530年(享禄3年),卒于1565年11月(永禄八年)。  

而在战国时代,佐竹家最为著名的自然是有“鬼义重”之称的坂东太郎佐竹义重,他是义昭的儿子,义重既是战场上的勇者、又是外交权谋的高手,兼备猛将与智将的素质,算是当时关东政治界的一大主角,此时的义重还只有六岁。  

其次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义重的儿子、后来江户时代秋田藩的开祖义宣,这位大少与石田三成的交情以及他在关原那一年的表现,也使其成为历史舞台上颇抢镜头的配角。  

为啥说名声不显的佐竹义昭是不可忽视的名将呢?  

作为清和源氏中屈指可数的名门,佐竹氏当然不是从义重这一代突然蹦出来的,镰仓以来,常陆一国的霸者佐竹氏,其战国大名化的过程,是在佐竹义昭的时代完成的。  

佐竹义重是在义昭的基础上完成了佐竹家的强盛。  

毕竟佐竹义昭死因为体弱多病,在三十三岁的时候就不得不把家主的位置让给了只有十六岁的义重,英年早逝的义昭没来及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就死了。  

不过他也算是给自己的儿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在这关东,除去里见家,佐竹家之外,还有上总的千叶氏、下总的武田家等国人纷纷叫嚷的要出战。  

不过上杉政虎知道,这先手一战必须要打出气势来,决不能让士气已经低落的北条家重振士气。  

所以上杉政虎说道:“吾听闻北条家的小田原城是关东少有的坚城。以前,吾只是听闻,就已经觉得此城难以攻克。  

今日一见,原本也是觉得确实如此,不过,有了小笠原信浓守的武器,小田原城也不是坚不可摧。  

不过,吾以为,若是现在轻视北条家,还为时过早,单独只让一家为先手,恐有不妥,不如义昭和义尧你们两家一起吧?”  

里见义尧看了一眼佐竹义昭,又想了想上杉政虎的话,他觉得很有道理,要是真的没拿下,不仅损兵折将,还没有抢到东西,那真是亏大了。  

他说道:“还是管领殿様思虑翔实,在下钦佩。”  

佐竹义昭也是同样的心思,他连忙感谢上杉政虎。  

于是两家结伴进军。  

里见义尧亲自去见佐竹义昭,毕竟义昭自小体弱多病,无法亲自上阵,一直以来都是坐镇中军。  

义尧见到佐竹义昭,说道:“佐竹様,刚刚您也听了管领殿様的话,在下觉得很有道理,现在我们两家合力拿下城下町的石垣,然后你我两家率先进去,将城下町一分为二,如何?”  

义昭听了义尧的话,低头想了下,说道:“里见様说的很有道理,现在大敌当前,是要紧密合作。”  

于是佐竹义昭和里见义尧纷纷派出自己身边的心腹领兵出击,而这两位心腹都已经被自家主公提点,两人立刻分工合作,领兵出击。  

而义长领着大筒三木等着后面的足轻部队上来。  

等到佐竹家和里见家的军势过来,火炮已经停歇了许久了。  

在城里的北条纲成还在纳闷,对面怎么停了下来,原来是对方准备攻城了,他立刻呼喝手下准备。  

而在义长这边,他亲自来到佐竹里见两家阵前,邀请了两家主将过来,说:“我将掩护你们两家的军势快速靠近小田原城。  

到时候你们要催促好自己的队伍,别让他们散乱了。”  

里见家的统兵大将问道:“小笠原殿,在下不太明白。”  

义长指着自家的炮队道:“你们前进的时候,本家的炮队还会继续攻击,当然这并不会伤害到你们,但是我怕你们两家的足轻和杂兵慌乱,所以希望你们提前管理好。”  

两家的大将连忙顿首道:“多谢小笠原殿的提点。”  

两家回到自家军阵里,然后便领兵出击。  

随着炮声响起,两家的军势迅速移动,武士们纷纷叫喊,督促自家的足轻和杂兵注意速度。  

那些足轻还好,毕竟打仗打多了,而且经过训练,但是那些杂兵就有些不堪了,不少人已经两条腿都在抖了,特别是身后还有火炮在响动。  

要不是有武士拔出明晃晃的太刀逼迫他们,哪怕他们这些火炮不会攻击他们,但是他们还是忍不住的害怕,只想逃离这个可怕的战场。  

与此同时,北条家这边也不好受,北条纲成原本以为敌方的足轻部队已经出动了,这种可怕武器就会停歇了,但是他现在看来,这是在掩护足轻部队靠近。  

他不得不感叹这种武器的强大,同时也惊叹敌将对这种的运用十分巧妙。  

他催促手下道:“北条家的武士们,诸君不要害怕,坚守此城!一但城破,你们的妻儿子女可就会被敌军掳掠为奴隶!杀!”  

“杀啊!”  

“北条家万岁!”  

“板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