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 讨伐不臣(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应出兵。  

这一下,整个关东都要闹腾起来了。  

三月初,义长便带着一千常备足轻,大筒三木的炮队,以及杂兵五千,共计六千多人从北信浓进入越后。  

政虎率军一万,与义长汇合之后,就南下,先期与长野业正的军势汇合,如此联军超过两万。  

面对如此强大的军势,上野国东部投降于北条家的国人纷纷反正,参加政虎的联军。  

不仅是上野,同时还有下野、下总、常陆等国家的国人纷纷领兵前来汇合。  

北条家见联军势大,不得不收缩兵力于小田原城。  

小田原城经过北条家几代的修缮,哪怕是城下町外围都修了城墙,城墙上的箭撸也是密密麻麻的。  

历史上,上杉政虎呼朋唤友码人十万,围困小田原城一个月未能攻克。  

这一次上杉政虎喊来的人不多,也就八万多,已经有投靠北条家的那波氏和赤井氏被政虎击败。  

原本这两家是要被政虎给饶恕的,结果上杉宪政知道后,连忙跑来上野,亲自下令灭了这两家,而这两家的领地,就暂时归于长野业正管着了。  

话说,上杉政虎八万多大军在小田原城外布阵,而北条氏康在城内等候联军的攻城。  

北条氏康对于小田原城的坚固程度还是心里有数的。  

如今在小田原城里,有北条军一万多人,加上武田今川两家的援军,人数也有两万。  

北条氏康看着城外的山头上,满山的树木似乎已经被旌旗拦住了,场面很是壮观。  

他回头说道:“你们说,上杉政虎需要多久能攻破外丸?”  

作为北条家的第一猛将,人称“地黄八幡”的北条纲成说道:“主公,让臣下在外丸守着,只需要一月时间,上杉政虎必定退兵。”  

说起来北条纲成的父亲是今川家的重臣,可惜,他父亲福岛正成被甲斐的原虎讨死,还有忠臣带着北条纲成逃出了骏河。  

这其实有关于今川家的花仓之乱,有传言是福岛正成参与了这次叛乱,不过资料显示福岛正成在大永元年(1521)就死了。  

比起几年之后的花仓之乱,时间上就对不上。  

不过福岛家参与了花仓之乱,并且是今川义元的对手。  

如此,名为胜千代的北条纲成跑到了北条家做了家臣。  

而且在河越城,仅以三千人抵挡了上杉宪政的数万大军,在防守方面很有心得。  

对于北条纲成的信心,北条氏康还是很放心的。  

一旁的北条幻庵对此说道:“敌军的人数虽然是最大的优势,同时也是劣势,这么多人,粮草的压力很大,时间拖得越久对他们越不利。”  

多目元忠点头道:“只需要守住前面一段时间就好了,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石久攻不下,士气必然衰落,而且敌军本就是联军,只要时间拖得久了,就会有不少人有了别样的心思。  

联军看起来势大,其实也容易四分五裂啊。”  

北条氏康十分欣喜的点头道:“哈哈哈,凭此坚城,我军立于不败之地!”  

与北条家信心满满不同,上杉政虎的幕府里,各国人按照势力大小分别落座,当然这里面还有是仇人的,相对而坐。  

至于义长则是坐在下首第一个位置。  

这些关东的国人的义长的身份,自然是没有为难。  

很快,上杉政虎拍了拍手中的扇子,说道:“此次,吾秉承天道,受天皇陛下之命,讨伐不臣,希望主君戮力同心,一起出力,打败北条家。”  

“殿様说的太好了,关东苦北条久矣!”  

“大殿只管吩咐,属下定当效力!”  

“在下愿为先手,出兵攻打小田原城!”  

躺下的国人纷纷叫嚷,向上杉政虎表示自己的忠心。  

上杉政虎看到大家如此踊跃,心里也很高兴,对此,他拍了拍手,道:“诸位安静,攻城之事暂且不急,对于攻城,小笠原信浓守很有信心。”  

其实这帮子国人本就是客气客气,既然有人打头阵,那就再好不过了。  

义长说道:“诸位请放心,待休整一日,明日正式攻城,吾手下有一精锐部队,定让北条家惊慌失措。”  

听到义长的话,大部分国人都是夸赞几句,不过常陆佐助,安房里见,下总武田等国人虽然没说什么,但是他们并不很信。  

就这样,到了第二天,义长亲自领兵出阵,政虎率领越后军压阵。  

北条氏康在关东混迹多年,看着小笠原的旗号愣了一会才反应过来道:“这是信浓的小笠原家吗?”  

作为武田援军的统帅,山本勘助点头道:“那边是信浓的小笠原军,在那大旗之下的就是小笠原义长。”  

北条氏康点点头,若有所思道:“那我就要会一会这位信浓守的能耐了。”  

此刻,北条纲成正在外丸指挥各部的弓足轻站好位置,等小笠原军靠近再实施打击。  

可惜,义长并不打算靠近,他让大筒三木推出了四门铜炮,这已经是义长所有的铜炮了。  

四门铜炮一字排开,对着小田原城的城墙。  

义长亲自对大筒三木说道:“先对着城墙轰,然后给我打烂城门。”  

大筒三木拍着胸脯道:“主公放心,臣下一定做到。”  

说完后,就开始炮兵足轻填充弹药。  

北条纲成看到小笠原军在百步外鼓捣着东西,有些疑惑,身边的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