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满天星斗(3/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量的新石器文化,开始向龙山文化转变。  

从此进入万国林立的城邦时代,各个地区都开始建城。直到出现‘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等特大的古王朝性质的城市遗址群。  

各地的龙山文化,都有区别,不是同一个政权。都是扎根于本土,继承了本土特色,没有丢失本土原有文化内核的。  

相反,良渚的核心东西,反而被魔改了。比如最关键的良渚神徽‘神人兽面纹’,在龙山以及后续的夏商周文化里,成了‘饕餮纹’,铸在鼎上。  

黄河流域大量的文化,继承了‘兽面’的部分,抛弃了‘神人’的部分。  

相反,长江流域的石家河、三星堆等文化,着重继承了‘神人’崇拜。  

可以看出它们吸收了部分良渚文化,而非被替代。  

华夏本来就是个兼容并蓄,不断壮大吸收外部文化精髓的文明。  

比如我们最初的‘龙’,是没有行云布雨功能的。山海经里能纵大风雨的,只有‘风伯雨师’。  

诗经·小雅写‘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尚书·洪范写‘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好风的是‘宾星’,好雨的是‘毕星’。  

周礼‘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雨师,毕也’。  

上古时期所有的‘神’,都对应天上的一颗或者多颗星星。我上一篇也说了‘归天者神’,只有重要人物死后,才能归天,嫔于上帝。就是给上天成为星星,陪伴上帝。  

龙自古就是苍龙星象,是典型的星象崇拜,它的功能是给神踩乘的。注意,是踩得,不是骑得,山海经里大量的‘乘两龙’、‘践两龙’,就是如此。  

没有一个先秦典籍,说龙在水里。  

龙自古就在天上。发大水了找河伯,干旱了打旱魃…没有求龙王的。  

为什么后来龙来管下雨了?那是佛经翻译者的锅,把娜迦翻译成了龙…  

但即便如此,两汉魏晋官方都不认可,只是唐朝民间开始流传龙行云布雨,直到宋朝官方才顺应民心,正式建立龙王庙…  

南宋赵彦卫写了本云麓漫钞就说了这个事:“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  

这本书你们看名字可能不像什么权威书,其实整本书写了大量的知识点,天文、地理、名物制度、方言俗谚、诗词遗文,类似于古代的百科。中华藏典网站有这本书,你们可以去看看。  

总之我们的龙,吸收了大量外部设定,代代层累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凤也一样,凤凰根本就没有什么浴火重生的设定,甚至都没有火凤的说法。  

凤凰就是神鸟,百鸟之王,统管一切飞禽,传达上帝的旨意,寓意美好与和平。  

山海经里描述的很清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  

‘是鸟也,自饮自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祂的能力就是天下太平,就是个祥瑞,出现就代表着美好。  

为什么变成不死鸟了呢?翻译的锅,把西方的菲尼克斯翻译成了凤凰…  

还有上帝也是这样,帝是华夏文明至高意志,是绝对古朴且正统的信仰,代表的是天象,是北极那颗不动的星。  

后来的昊天上帝,东皇太一,都是指它。  

诗经:‘皇矣上帝,临下有赫’,‘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昊天上帝,则我不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可现在一说上帝就想到圣经,还是翻译的锅…  

但不管是龙、凤、上帝,都还是我们的文化,我们从来不会觉得祂们是娜迦、菲尼克斯与耶和华。  

这就是吸收文化包容兼蓄而非被征服。  

良渚文明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它在距今4300年前,神秘地消亡了。  

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海侵导致良渚人失去家园,被迫迁徙,分散各地,融入了其他文化。  

第二,被外敌入侵,灭亡了,文化被敌人吸收。  

第三,自我消亡了,因为太侧重宗教神权了,大量的生产力用于制作玉器,浪费了太多社会资源。但是因为长时间的交流融合,其他文化吸收了它的工艺。  

都有可能,其中第一种可能最大,继而衍生了‘良渚北上征服论’。  

但我认为征服实在太扯,更可能的是部分族人带着技术加入了北方。  

这就必须从考古发现入手了。  

首先介绍一下,古中华大地,新石器时代的几大文化圈。  

燕辽区、海岱区、中原区、甘青区、巴蜀区、两湖区、江浙区。  

当然还有两广和更北边的地方也有很多新石器时代文化,但兼容较少,姑且不谈。  

燕辽地区,比较著名的就是小南山、兴隆洼、红山文化。  

小南山距今9000年,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匕形玉佩、觿形玉佩、玉管、玉珠、柱状玉玦、玉璧、玉环、玉锛和玉斧等,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系统性用玉遗址。  

兴隆洼距今8200年~7200年,玉器有柱状玉玦、玉斧、玉锛和匕形玉佩,有距今八千年,我国最早的磨光真玉器。发掘一对大型玉玦,制作精美,直径约6厘米,是迄今发现兴隆洼文化珏饰中最宏大的杰作,被称为“玉玦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