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三章 人创论(1/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地球笼罩着金光,不过从一阵阵激烈碰撞的涟漪来看,大气层外的能量冲击极为恐怖。  

天穹蔓延出一道道黑线,仿佛开裂的纹路。  

脆弱的人类,对此的恐慌可想而知。  

一下子死了,倒还轻省,这种随时可能死亡的折磨感,反而更让人感到压抑、无力。  

不多时,大地开裂,苍茫大海掀起巨浪。  

一些孤悬海外的岛屿,土地都被巨浪席卷成泥浆洪流,随后整座岛屿都沉入到了地下。  

整个地球都在发生大地震,地轴变得不稳定,地球自转开始乱颤…  

人类科技发展到今天这地步,依旧无法面对这种全球性的天灾。  

他们依旧仿佛是地球皮膜上的细菌,随时随地都会被天翻地覆的力量抹掉。  

“完了!”  

“那层金光只能保护外界的侵害,保护地球不会被多出来的力量影响…可缺少的力量,就没管了…”  

这是失去月球后的震荡,海洋本是被潮汐力拉扯起来的,地轴本是因为月球稳定的,少了这股力量,对全球都是一场巨大浩劫。  

值此绝望之际,华国西北,山河土壤层层叠叠向两旁翻滚,长达千里的庞然大物腾空而起。  

那巨物整个东半球都能看到,吟啸万里,烛照四方。  

烛龙!  

行星级生态控制器!  

它破开山河,扶摇而上,龙首昂起,海啸平息,巨尾招摇,地轴稳定。  

真可谓龙蛇起陆,天地反复。  

失去月球造成的诸多震荡,皆一一平复。  

“那是什么?这不会是龙吧?”  

“怎么连龙都冒出来了?”  

西北地的民众心乱如麻,今夜接二连三的剧变,寻常人哪里接受的过来。  

好在他们虽然被龙蛇起陆破山河而冲天的大阵仗吓得够呛,但并无大碍,如今的建筑物牢固的很。  

并且很快,就有理智之辈看出烛龙是科技造物。  

“那是华国的秘密武器吗?竟然平息了失去月球的动乱。”  

“不过这样耗能很大吧?影响全球的灾难,每分每秒都需要巨大的能量供应啊…”  

人们想的没错,烛龙的消耗巨大,华国很快就把消息传遍了各国。  

光靠他们一家,是支撑不住的,现在华国已经在用战备能源了,比如反物质和龙晶。  

这种东西用一点少一点,若要长久地维持住烛龙,必须利用全球能源一体化的核聚变超导线路,把能量集中才行。  

只见肉眼可见的,一道道蓝光,于天空中相互串联、汇聚。  

东北、东南、西南方向,各省的能源中枢都发出一柱柱光线,射中烛龙。  

随后以华国西北为中心,亚欧大陆各个国家,也传来了能量光束。  

“够吗?”  

“不够…最好把战备能源都节约出来。”  

“那就发动群众。”  

又过了一段时间,亚欧大陆的诸多小城市也发出光束,随后是各个公司。  

最后家家户户,都黯淡下来,源源不断地能量都输送到烛龙身上。  

从天空中俯瞰,能量光束密密麻麻如网罗。  

与当年的伽马天灾相比,人类应对大灾难要从容了许多,也更团结了许多。  

除了最一开始见到偶然奇怪时那心态爆炸的崩溃感以外,绝大多数人都能在之后的一系列影响中保持理智。  

毕竟不是第一次了,每次都成长一点,集体的素质就这样层层提升。混乱没有意义,只会吃苦头,不说做点贡献,也知道别捣乱。  

不过,人类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很多人遗言都说完了,也没见到有任何攻击落到地球上来,反倒是外界的恐怖能量渐渐散去。  

人们又能重新看到星空了,然而一轮橘红色的‘月亮’,漂浮在黑夜中。  

“月亮不是被毁灭了吗?”  

“那是火星!”  

“什么!”  

火星大如月盘,这意味着它距离地球极近!  

天外的怪物,把火星吸过来了?  

远处的宇宙空间中,金色巨人与千手怪物,正在相隔甚远地激战。  

连人类都能看出相隔甚远,可想而知两者的实际距离,更加遥远,至少有以千万公里。  

隔着这么远,如何激战?  

那当然是,高维降临式的超距打击。  

种种高能轰炸,凭空滋生,往往金色巨人一闪开,原地的真空就发生剧烈爆炸。  

反过来千手怪物身上,也不断爆发惨烈的高能光束,甚至光线。  

光怪陆离的能量,已经把千手怪物轰得支离破碎。  

人类科学家充满好奇地观测着,敬畏、疑惑、感叹,全部的情感都浓缩在一起。  

眼神中流露出不可思议的意味,如同看到神迹般震撼,那是对于终极力量的无尽崇拜。  

在人类的物理学大厦中,根本不存在能量瞬间降临到千万公里之外这种事。  

无论是超光速还是跃迁,亦或者高维打击,都是他们难以仰望的技术。  

另外他们很快发现,不仅火星被吸过来了,遥远的各个行星,全都从四面八方涌向战场。  

这不是单纯引力的缘故,而是某种力量在挪移它们。移星易宿,斗转星移。  

“嗡嗡嗡!”  

天穹剧烈颤抖,无声的爆炸,发生在太阳系的每个角落。  

黄极与偶然奇怪的战斗范围,越来越大。  

超距打击的原理是通过量子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