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道与佛(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际文明中都非常盛行,当然,它没有道文化盛行。  

道与佛,是星际之中主要的两种公共文化思潮。  

道,一言以蔽之曰:自然。  

所有贯穿在自然规律中的发展,都是在求道。  

宇宙中高等文明,科技极度发达,可那又如何?再高也高不过自然规律,科学本身就是求道。  

求得宇宙终极真理,求得宇宙所有自然规律,所谓的科技、进化、哲学,都不过是在这路途中的收获。  

最终的目的,就是想达到与自然规律合一,‘我就是宇宙’、‘我就是自然规律’的地步,也就是‘合道’。  

所有科技研究者,都是求道者,所追逐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  

道自己不动,动的是万物。宇宙所有的粒子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这叫‘为’,但是自然规律没有变,它甚至无形无质,这叫‘无’。  

所以道好像什么都没做,却又什么都做了,它自己不变,一切却遵循着它在变。  

这就是自然,亘古不变,独立而不改,默默地存在着,变得永远是众生,变得永远是万物,变得永远是时代。  

自然不动,宇宙万事万物就自己动了,就被‘自然而然’了。  

这就是宇宙的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体现。  

科学的至高境界,就是成为它,即掌控自然法则。  

一切智慧文明,寻求发展,寻求进步,其实追求的就是这个,他们也希望像宇宙这样,宇宙万事万物都围绕着自己,根据自己的规则运行。  

他们想从‘自然而然者’变成‘自然’。  

想从宇宙的一份子,变成宇宙规则的编辑者。  

若要合道,必先得道,‘得道’就是获知宇宙所有自然规律。  

所谓的高科技文明,亦不过是得了片面的道,获知了一部分的自然规律。  

而一部分,就已经可以做很多事了,所有的科技产物就是这么来的。  

其中最节约成本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科技,也就是因果律武器。  

气候武器就是因果律之一,利用的便是一颗星球的气象系统,把握住自然的那个巧妙的节点。  

比如说在地球上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倾倒特定分量的水,不要多也不要少,恰到好处,留下一个因。  

则大自然就会以此产生连锁反应,继而因为这杯水,在地球的某处诞生一场特大风暴!  

这就是蝴蝶效应,就是呼风唤雨。  

一个文明得道越多,则顺应自然而‘呼风唤雨’的能力就越强。  

获知规律、利用规律,是任何文明都会做的事。  

但这,显然还不是‘无为’,一项技术再发达,也属于‘有为’。  

科技的发展,就是尽可能地‘少为’,直到终极目标‘无为’。  

从复杂粗糙地运用自然规律,走向简洁自然地利用它,最后成为它、制定它。  

同样的技术,也是从复杂走向便捷,比如计算机,从1970年至今,不过都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机而已,但它的效率显然已经不知道进步了多少倍了。  

放眼一切技术其实都是如此,区别只在于谁的技术更好,谁知道的更多。这既是科技差距。  

地球文明也已经迈入求道者行列,也有不菲的科技发展,但各项技术还太绕弯子了,效率太低,‘知道’的又太少,太不清晰,所以地球文明的科技层次很低。  

人工降雨,和气候武器,完全不是一个级别,而扰动一个行星的气候,和改变恒星的周期变化,又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现有的科技文明,无论高低,不过是在得道的路上。  

一旦得道,一旦有文明获知宇宙所有自然规律,就可以无限接近于合道,就可以建立宇宙完美大一统模型,科技成就将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外星人从来不屑于与地球战争,因为不配。”  

“能直接用洪水解决的问题,为何要用大炮?能直接用恒星磁场变动解决的问题,为何要用舰队?”  

“一个成本低,一个成本高,只有在成本低解决不了的情况下,高等文明才会用成本高的机器。”  

“战争是最逼不得已的手段,它是政治的延续,是一种底线而非目的。显然,我们不配外星文明发动战争。”  

黄极向林立讲述着一种宇宙文明基本价值观。  

毫无疑问,这是堂堂正道,是最健康的思潮,是主流思想,求道是一个文明的正统发展状态。  

“一切科技文明都是求道者,那佛呢?很明显曾影响人类的外星文明不止一个…”林立问道。  

黄极说道:“道,虽然是主流思潮,但显然星际间的外星文明,不可能只有一种思想。”  

“合道这个目标…太高了。”  

这是个终极目标,且遥遥无期,迄今为止,宇宙无数文明,没有一个能得道…  

当黄极拥有这个概念后,他直接就获知了宇宙得道文明的数量,为零!  

连获知宇宙所有自然规律的文明都不存在,更别说合道者文明了,也是零!  

至于求道者文明…那是个天文数字,高达九百亿个!  

黄极只觉宇宙浩瀚…而人类渺小。  

当然,他没有告诉林立这些,只是根据地球上的佛道思想,以一种貌似在反推的姿态,说道:“反正,这个目标你想想也知道,几乎不可能达到。所以相应的,另一种思潮就出现了,那就是佛,即觉悟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