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文化托拉斯帝国出版集团的第一步(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只不过,依照咱们的财力,在购置了新的印刷机以后,最多再发行一两种廉价杂志可能就是目前的极限了,至于你说的书店,你也知道现在伦敦的房子有多贵…而且,我虽然对咱们的内容有信心,但是我还是不认为咱们能凭借《英国佬》撑起整个书店的仓库清单。”  

亚瑟抬手示意迪斯雷利打住:“本杰明,我也理解你的担心。咱们虽然目前绝对称不上是穷人,但是也称不上是什么大富翁。所以,为了替将来的美好愿景做好准备,为了募集到足够的资金,咱们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其实昨天,我特意去了一趟金融城,并且与莱昂内尔简单的聊了聊我的想法。莱昂内尔向我保证,如果《英国佬》真的做好了准备,要从一家私人出版社改组为股份制公司,罗斯柴尔德银行愿意成为咱们的上市保荐人和股票承销商,并派出专业人员梳理咱们的会计账目和主营业务盈利记录,确保我们能够通过通用会计准则的审查。”  

“上…上市?”  

亚瑟释放的重磅炸弹顿时点燃了编辑部内的情绪,所有人都没想到亚瑟居然会提出如此大胆的提案。  

他们之所以没想到这一茬倒不是因为想象力匮乏,而是因为此前伦敦证券交易所还从未出现过出版公司的股票。  

19世纪的金融市场中可供股票投资者选择的公司类型远没有后世那么多。  

在那里交易的股票,要么是是从事纺织、钢铁、煤炭等工业生产的制造业公司,要么是主营进出口、航运、铁路的贸易物流公司。除此之外,则多为从事银行、保险的金融公司和涉及房地产开发和投资的地产公司。最多,再加上一些提供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服务的公用事业公司。  

出版社上市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就连《泰晤士报》等老牌公司都未曾设想过这样的未来。  

因为在大部分人看来,出版业其实是相对廉价的事业,投入少回报低,不仅没什么上市融资的必要,而且就算上市也不一定能融到多少钱。  

因此,亚瑟的想法虽好,但是却未必能收到什么效果。  

如果上市了但是反响平平,那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放弃这个想法。  

但是亚瑟接下来的话却再次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咱们《英国佬》虽然卖的还不错,但是那些工业公司随便拿出一间煤矿的产值,都够咱们干个十年。我和莱昂内尔讨论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但是莱昂内尔的意见是,要么咱们不干,要么咱们就干一票大的。你们或许都知道,罗斯柴尔德掌握着《泰晤士报》的不少股权,所以如果咱们这次上市,莱昂内尔打算说服他的父亲,将这部分资产一起打包进这家全新的上市公司。而且,他还认可了我拿下曼彻斯特利物浦铁路公司站点书报摊独家经营权的想法,并愿意继续加大对咱们的投资力度,帮助咱们把正在建设的大西部铁路各站点书报摊独家经营权也一并拿下。”  

“你是说,把咱们的出版业务和铁路建设挂钩?”迪斯雷利敏锐的捕捉到了亚瑟的意图。  

谁都知道当下伦敦证券交易所里最火热的项目是什么,是铁路!  

虽然曼彻斯特利物浦铁路在通车仪式上就发生了撞死前国务大臣赫斯基森的不幸事件,但是当这条铁路通车的第一年就交出了载客量50万人的豪华财报后,就没有投资者再继续关心火车头究竟撞死了谁了。  

正因如此,正在建设的大西部铁路股票也随之水涨船高,亚瑟等预先购入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早就获得了五倍以上的投资回报。而随着赚钱效应的扩散,那些苦于买不到铁路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便纷纷转过头购买起了那些持有铁路公司股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股票。  

换而言之,这年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里面,只要公司能与铁路沾边,那股价就能起飞。  

虽然迪斯雷利不知道车站书报摊这种全新的书籍销售方式能不能赚钱,但是他知道只要消息传出去,即便书报摊不挣钱,股票上也迟早能赚回来。  

更何况,罗斯柴尔德家族居然还愿意将他们手中的《泰晤士报》股份一起并入新公司,或许《英国佬》和《泰晤士报》确实没有工业公司那么赚钱,但是如果论名气,十家工业公司都抵不上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  

迪斯雷利深吸一口气,开口问道:“上市公司的名字定下来了吗?”  

亚瑟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就叫‘帝国出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