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舆论风波(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正在家里吃早餐的復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石广勇,最近心情很是不错。  

全国理科高考状元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復旦大学经济学专业,这不仅为復旦大学带来了足够的话题,也带来了一些高考状元效应。  

虽然这状元的名字确实恶心了点,太过碰瓷,但是办的事,让復旦众大佬都恨不得拍手称快。  

华国教育报这样的中枢媒体采访一发出,便引起了国人的思考。  

理想与现实,这个看似沉重的话题,其实在绝多数人的心里,压根不是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在房价年涨幅超过至少30的情况下,谈理想?  

道理会听,理想也会追寻,但人们多了一些理智的思考。  

天之涯论坛里一个回复被顶上了热点:  

“人生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很多选择,不是任何选择都得必须放弃这个选择那个。  

有的事情是可以先选择这个,为那个做准备的。  

理想代表着未来,现实代表着当下,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过好当下也是一种磨练,为理想增加抗风险的储备,让路走的更远。”  

社会思潮也因此发生了一些转变。  

水木和未名BBS上面,一个“我也想要理想,可丈母娘想要房子”的标题让众多本来义愤填膺的学子,彻底破了防。  

舆论的纷纷,让復旦大学的大佬们偷着乐着。  

因为卿云的专访一出,復旦夏令营随之便火爆了起来。  

真正的普通家庭,都是用脚投票的。  

详实的数据表明了一点,在经济、金融领域,復旦大学才是全国的NO.1。  

明眼人一眼便能看的出来,吸收了这么多状元优秀学子的清北,居然在实际就业上,和復旦大学完全没有差距,甚至华清大学在人头上面还逊于復旦。  

这就够华清喝一壶了。  

毕竟,事实上半数左右的状元都选择了经济相关的专业。  

都想富起来,不寒碜的。  

让復旦大学欣喜的是,今年前来报名参加夏令营甚至冬令营的高中优秀学生,甚至有了不少学校原本的清北苗子。  

众大佬顺应趋势的推出了‘经济与金融’夏令营,招收学业成绩、综合素质优秀,对经济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在读高中生前来进行综评。  

除了竞赛以外,综评也是保送的一条路。  

当然,笑得合不拢嘴的,不仅仅是经济学院的院长石广勇,数学学院的院长项光尧也乐坏了。  

数学夏令营本就是復旦的传统优势,多点苗子固然可喜,但也不至于让他高兴到下巴都合不上。  

毕竟,今年舒步青院士的辞世,对復旦大学数学系是个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秦家承诺的‘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这两天的奠基开工和款项到位,这才是项光尧想回去看祖坟有没有冒烟的原因。  

有了这个‘国际’研究中心,有了庞大的基金会支持,復旦可以号令江湖了。  

项光尧在奠基仪式完毕后,干的第一件事便是挖燕大数院的墙角,直接挖来了田刚院士和几个很有前途的青年学者。  

科研人员都是很纯粹的。  

给薪酬,给经费,给职称就行。  

这三个汇集到一起,叫做尊重。  

就是这么朴实无华的现实。  

处在经济前线的华亭,这方面远比肃穆的燕京,来得灵活。  

当然,多达数亿的基金支持,才是项光尧敢这么玩的底气。  

而这一切,都是秦缦缦带来的。  

所以,经济学院的石广勇还没说什么时候,项光尧便站了出来。  

他干脆在报刊上撰文,为卿云的‘数学应用论’张目,强调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工具学科,呼吁重视数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这个老项,为了钱,简直不要脸了!”  

看见报纸的石广勇骂骂咧咧的。  

他心里有些酸。  

亲生女儿和准女婿,确实待遇不一样啊。  

秦家,对经济学院还没什么表示呢!  

不过,比他更酸的,是復旦大学其他二十来个学院的院长。  

他们认为石广勇就是在是嘚瑟。  

谁不知道,秦家对这个女婿的支持力度有多大?!  

像重点大学学院院长这个级别人物,通常都处于了社会的顶流阶层。  

通常意义上,他们便是一个普通学生这辈子能接触到的社会天花板。  

他们自然也有自己的信息渠道。  

秦天川这样的首富,带着卿云全国到处乱逛做‘行万里路’主题教育的事,是瞒不住他们的。  

此时,所有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秦天川有了准女婿。  

而且这个准女婿的‘准’字完全可以去掉,分明是当成儿子在养,按照整个厚朴集团继承人的模式在培养。  

当然,不该知道的人,也不可能知道。  

普罗大众只知道,卿云这个农门子弟,天纵奇才,以裸分历史最高分的成绩,拿下了末代全国高考理科状元的桂冠。  

餐桌上石广勇正在喝着杯子中的牛奶,他的太太也在桌下辛苦榨着牛奶。  

一直忙于学术研究的石广勇,和众多科研狗一般,成婚很晚。  

他的太太桃乃穆香内,还是前几年在樱花国讲学的时候认识的。  

博学睿智的儒雅大教授,讲课风趣幽默。  

而华国男人刻在骨子里的温柔体贴和对女性的尊重,在半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