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肺表面活性物质(1/2)
林小北大喜,这是他获得超级系统奖励最多,经验值增加最快的一次。
“你笑什么?”李秀梅看林小北站在麻醉机边暗自偷笑,忍不住调侃道。
病人现在安然无恙,差不多完全脱离了生命危险,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应该不会再次发生意外风险了。
她的心情再次放松下来,这次是真的放松了。
“啊,没什么,我在想输血科今天真是配合啊。”林小北笑着打马虎眼。
“那是必然的,还不是冲林医生的面子。”李秀梅揶揄道。
“哈哈,肯定是冲李主任的面子嘛!”
凝血功能和血栓弹力图结果都发过来了,林小北看了一眼果然已经接近正常水平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达到正常水平),血小板都升到98×109/L。
林朝兵和杨文海两位主任也过来查看,判断黎梦霞差不多完全脱离危险,就不声不响地离开手术室。
手术完毕,林小北对李秀梅建议道:“李主任,我认为应该把黎梦霞转到ICU。”
他能让黎梦霞恢复自主呼吸并拔除气管导管,但这个病人刚从鬼门关爬回来,不稳定因素太多。她还需要几天过渡期才真正算平稳。
在ICU24小时有专职护士陪护,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发现,这个病人再有什么问题风险会加倍增长。
她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行,你说了算。”李秀梅主任现在对林小北简直是言听计从。
停药,吹肺。
“林老师,你要拔管?”柳絮惊问。她在ICU实习过,一般送那里的病人都要求绝对镇静,机控呼吸,便于管理。
“是的,让病人恢复自主呼吸更好。”
“对对对,千万别让病人带管去ICU。”李秀梅在台上急忙接话。
黎梦霞这么肥胖,全靠呼吸机维持会很容易导致肺不张,气道痰液结痂会加重肺部感染。
这样肥胖的人一旦肺部被感染,处理起来非常麻烦,会导致缺氧心衰等一系列并发症,恶性循环。
几乎所有手术科室的医生都不希望自已的病人在ICU耗着,越早转回病房越好。
而能否转回病房,首先就是看病人的自主呼吸恢复得怎么样。
柳絮不再吭声,默默地捏着麻醉机的呼吸球囊,辅助黎梦霞尽快恢复自主呼吸。
十分钟后,柳絮拿着球囊对林小北说:“林老师,病人的自护呼吸是不是开始恢复了?”
“嗯。”
球囊在没有手捏的情况下开始自动收缩,再看黎梦霞的胸廓,非常配合地一起一伏---她的自主呼吸恢复得非常好。
林小北开始给病人吸痰,防止拔除气管导管时发生返流误吸。
虽然动作很轻柔,但病人还是明显不耐受刺激,有呛咳反应。
“黎梦霞,睁开眼睛,醒醒。”林小北喊道。
“林老师,她醒了。”柳絮在一旁兴奋地说。
一喊就醒,太神奇了。
林小北观察了两分钟,在脱氧(不再用麻醉机给氧,任其呼吸空气)的情况下,黎梦霞的血氧饱和度SPO2维持在99%,一直没掉。
拔管,转送至ICU。
还没停下来歇口气,林小北的电话又响了,是张维。
“喂,林医生,我是新生儿科的张伟医生。刚才从你们手术室转来的两个小宝宝需要打肺表面活性物质,需要请你过来协助。”
林小北很无奈,当医生就是这样,忙的时候一波接一波,根本不给你喘气的机会。
“你去不去?”他准备好新生儿急救箱,问柳絮。
刚上临床就碰到如此惊险的经历,对于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女孩来说是一场心力交瘁的炼狱。
“去!”她回答得很坚定。
林小北竖起了大拇指,先给她打预防针:“你待会儿可不准哭鼻子。”
“去你的,才不会呢!”
“对了,去拿两根硬膜外专用导管。”
“…”柳絮一头雾水,表示不解。
林小北不作解释,“去了你就知道。”
新生儿科病房在第二住院部,有通道直达。
林小北他们赶到病房的时候张维正在门口观望,“这两个宝宝太小了,那个气管导管不容易掌握。”
进入病房,柳絮的脸立刻又变得煞白。
尽管林小北已经提前暗示过,尽管她自已也有心里预防准备,尽管她已经见识过大宝小宝,可是当她踏进病房的那一刻,她是如此的震惊和彷惶。
一间大大的屋子里,沿着墙壁四周摆满了书桌大小的婴儿床,一张连着一张,像接轨的车厢,被帐篷罩着,又像一个个龛笼。
每张婴儿床里都躺着一个大约2-3斤左右的小婴儿,或头皮,或手上,或腿上,或脚上,留置着套管针,连着细细的延长管,延伸出来通过三通接在不同的有标记的注射器上。注射器卡在输液泵里,里面盛装的是各种药物和营养液。
也有的婴儿身上没有接任何输液管道,估计是可以直接喂牛奶。
大多数婴儿不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安静地躺在里面睡觉,也有部分婴儿插着细枝条般的气管导管,靠呼吸机维持呼吸。
这些婴儿看起来比黎梦霞的大宝小宝要大很多,但仍然很小很辣眼睛。
看到一两个早产儿柳絮心里还能勉强接受,可是突然间看到这么多,如密集恐惧症突然发作,她瞬间崩
“你笑什么?”李秀梅看林小北站在麻醉机边暗自偷笑,忍不住调侃道。
病人现在安然无恙,差不多完全脱离了生命危险,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应该不会再次发生意外风险了。
她的心情再次放松下来,这次是真的放松了。
“啊,没什么,我在想输血科今天真是配合啊。”林小北笑着打马虎眼。
“那是必然的,还不是冲林医生的面子。”李秀梅揶揄道。
“哈哈,肯定是冲李主任的面子嘛!”
凝血功能和血栓弹力图结果都发过来了,林小北看了一眼果然已经接近正常水平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达到正常水平),血小板都升到98×109/L。
林朝兵和杨文海两位主任也过来查看,判断黎梦霞差不多完全脱离危险,就不声不响地离开手术室。
手术完毕,林小北对李秀梅建议道:“李主任,我认为应该把黎梦霞转到ICU。”
他能让黎梦霞恢复自主呼吸并拔除气管导管,但这个病人刚从鬼门关爬回来,不稳定因素太多。她还需要几天过渡期才真正算平稳。
在ICU24小时有专职护士陪护,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发现,这个病人再有什么问题风险会加倍增长。
她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行,你说了算。”李秀梅主任现在对林小北简直是言听计从。
停药,吹肺。
“林老师,你要拔管?”柳絮惊问。她在ICU实习过,一般送那里的病人都要求绝对镇静,机控呼吸,便于管理。
“是的,让病人恢复自主呼吸更好。”
“对对对,千万别让病人带管去ICU。”李秀梅在台上急忙接话。
黎梦霞这么肥胖,全靠呼吸机维持会很容易导致肺不张,气道痰液结痂会加重肺部感染。
这样肥胖的人一旦肺部被感染,处理起来非常麻烦,会导致缺氧心衰等一系列并发症,恶性循环。
几乎所有手术科室的医生都不希望自已的病人在ICU耗着,越早转回病房越好。
而能否转回病房,首先就是看病人的自主呼吸恢复得怎么样。
柳絮不再吭声,默默地捏着麻醉机的呼吸球囊,辅助黎梦霞尽快恢复自主呼吸。
十分钟后,柳絮拿着球囊对林小北说:“林老师,病人的自护呼吸是不是开始恢复了?”
“嗯。”
球囊在没有手捏的情况下开始自动收缩,再看黎梦霞的胸廓,非常配合地一起一伏---她的自主呼吸恢复得非常好。
林小北开始给病人吸痰,防止拔除气管导管时发生返流误吸。
虽然动作很轻柔,但病人还是明显不耐受刺激,有呛咳反应。
“黎梦霞,睁开眼睛,醒醒。”林小北喊道。
“林老师,她醒了。”柳絮在一旁兴奋地说。
一喊就醒,太神奇了。
林小北观察了两分钟,在脱氧(不再用麻醉机给氧,任其呼吸空气)的情况下,黎梦霞的血氧饱和度SPO2维持在99%,一直没掉。
拔管,转送至ICU。
还没停下来歇口气,林小北的电话又响了,是张维。
“喂,林医生,我是新生儿科的张伟医生。刚才从你们手术室转来的两个小宝宝需要打肺表面活性物质,需要请你过来协助。”
林小北很无奈,当医生就是这样,忙的时候一波接一波,根本不给你喘气的机会。
“你去不去?”他准备好新生儿急救箱,问柳絮。
刚上临床就碰到如此惊险的经历,对于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女孩来说是一场心力交瘁的炼狱。
“去!”她回答得很坚定。
林小北竖起了大拇指,先给她打预防针:“你待会儿可不准哭鼻子。”
“去你的,才不会呢!”
“对了,去拿两根硬膜外专用导管。”
“…”柳絮一头雾水,表示不解。
林小北不作解释,“去了你就知道。”
新生儿科病房在第二住院部,有通道直达。
林小北他们赶到病房的时候张维正在门口观望,“这两个宝宝太小了,那个气管导管不容易掌握。”
进入病房,柳絮的脸立刻又变得煞白。
尽管林小北已经提前暗示过,尽管她自已也有心里预防准备,尽管她已经见识过大宝小宝,可是当她踏进病房的那一刻,她是如此的震惊和彷惶。
一间大大的屋子里,沿着墙壁四周摆满了书桌大小的婴儿床,一张连着一张,像接轨的车厢,被帐篷罩着,又像一个个龛笼。
每张婴儿床里都躺着一个大约2-3斤左右的小婴儿,或头皮,或手上,或腿上,或脚上,留置着套管针,连着细细的延长管,延伸出来通过三通接在不同的有标记的注射器上。注射器卡在输液泵里,里面盛装的是各种药物和营养液。
也有的婴儿身上没有接任何输液管道,估计是可以直接喂牛奶。
大多数婴儿不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安静地躺在里面睡觉,也有部分婴儿插着细枝条般的气管导管,靠呼吸机维持呼吸。
这些婴儿看起来比黎梦霞的大宝小宝要大很多,但仍然很小很辣眼睛。
看到一两个早产儿柳絮心里还能勉强接受,可是突然间看到这么多,如密集恐惧症突然发作,她瞬间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