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秦王当有天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茂的队伍中,张二树留在了村里继续试验完善改进曲辕犁,想着改进好之后去县里报备,来获得上仙说的机缘。  

作为张二树的东家,张茂本来是琢么着在村里和韩武一起把曲辕犁这个大买卖拿下的。  

两人身居京城,又见多识广,已经预见这曲辕犁会对大唐农业为来发展带来多么大的惊天变化,甚至,已经预见了皇帝知道后给出的丰厚赏赐。  

这很难不让人动心。  

可当看到白启刚走后,小娟的弟弟吴铁竟然醒了时,却让一直不太相信鬼神之说的张茂和韩武两人,内心对白启的敬畏之心又强了一分。  

思来想去的两人觉得曲辕犁的事情操作起来的风险还是太大,万一惊动上面后,上面有心探查,查到这凤凰村里或者白启头上,到时候给自己扣一个欺君之罪,那自己可担待不起。  

最后,两人还是决定跟着白启,反正白启要去京城也是顺路,说不定会另有机缘。  

白启多等待了一会,让身后的人赶了上来。  

张茂等人见到白启,却不敢上前,只得远远的停下。  

而还赤着脚的小娟却快走两步,到白启面前直接跪地:“上仙,奴弟吴铁已醒,只是身体虚弱还未能下地,不得当面拜谢上仙。奴已得吴阿爷照顾幼弟,心已无所牵绊,此生愿做牛做马侍奉上仙,恳求上仙收留。”说着,又拜倒在地。  

小娟这一跪,却有些突兀的显露出躲在其身后的吴二牛。  

二牛脸上还挂着泪痕,看起来也不过七八岁的孩子。看着娟姐姐跪下了,吓得自己也连忙跪下。  

“只要上仙不吃额(四声),额也愿意给上仙做牛做马。”  

这二牛正是在树下的那个被吓尿了的孩子。  

白启听得“嗬嗬”笑出声来。  

看着这个被村正吴山狠心直接扔过来的还吸着鼻涕的孙子吴二牛,白启突然有些头疼,自己现在似乎都照顾不了自己,竟然还得照顾两个小的。  

白启张了张嘴,却还是没有说出拒绝的话来。一来,这都走出十多里地了,自己可不想护送这两个孩子再回去,二来,也怕自己赶两个孩子回去后,这俩娃依然偷偷继续跟着自己。  

“得,跪都跪了,自己还没压岁钱给,跟着就跟着吧,路上有个解闷的也好。不过,有了两个小跟屁虫…那,自己只能选择走‘大路’了。”  

想到这里,白启转头把目光看向了正在向这边张望的张茂等人。  

“法财侣地。看来,暂时忽悠个商人小弟也是很有必要的。正好,也可以看看那传说的‘天下第一城’。”  

长安皇宫内。  

刚刚从大兴殿下朝的李渊回到甘露殿继续批阅奏折,随身大太监轻步小声上前禀报。  

“启禀陛下,太史令傅奕有要事求见陛下。”  

李渊眼睛没有离开奏折,随口道:“这个傅奕,朝堂之上辩不过萧瑀,事后再找朕有何用?让他进来吧。”  

“若。”  

不一会,年过古稀的傅奕进入殿内,躬身行礼:“拜见陛下。”  

“免礼。”  

“谢陛下!”  

李渊扔下奏折,看着傅奕道:“傅卿可又是为了那沙汰僧尼之事?”  

傅奕微微躬身又一行礼道:“启奏陛下,臣今日所奏并非此事。”  

“哦?那,是所谓何事?”  

傅奕左右看了看,严肃的道:“请陛下屏退左右。”  

见这已经花甲的傅奕表情认真,李渊倒是来了兴趣,呵呵一笑随意的挥了挥手。  

立时间,房间里除了大太监,其他伺候的宫女太监尽数匆匆离开,最后还关上了门。  

傅奕颤颤巍巍的跪倒在地,面对李渊执礼后,开口道:“启禀陛下,老臣今观天象,太白星又现,且与前日出现的方位相同。”  

“什么!”李渊大惊而立,“此话,当真!?”  

博弈执礼叩首,“事关重大,老臣不敢有半点虚言。”  

李渊倒吸一口冷气,惊立而起的身体一个踉跄的坐了回去,额头上竟吓出了汗。  

傅奕所在的太史局,就是专门负责观察天文现象,然后进行一些玄学预测的地方。  

而观测到的太白星即是金星。亦名启明,长庚,明星。  

古时,以金星辰见于东方谓“启明”,夕位于西方曰“长庚”,诗经上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而阴阳家认为太白是武神,掌管战争之事,主杀伐。只要金星在特殊时间、区域出现,便是“变天”的象征,是暴发革命或政府变异的前兆,代表要发生大事了。汉书·天文志:“太白经天,乃天下革,民更王。  

而时隔两天,这颗太白金星又出现在同一个特殊方位。这种特殊现象即便放到现在,也是天文观测的重点,绝对少不了人啧啧称奇评头论足。  

但要是放到这信奉神明和命运之说的古代,这可就成了惊天动地了不得的大事情。  

“何,何解?”李渊声音有些颤抖问道。  

傅奕执礼,沉着声音,定声道:“启禀陛下,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李渊那锐利的眼睛眯了又眯眼睛,但眼角的肌肉却控制不住的不停抽搐着,面带惊恐和怒气的看着前方,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傅奕走后,李渊一直枯坐在桌案前久久未动。  

身边的大太监也一直站在身边,直至天上渐暗。  

“陛下,掌灯了。”大监轻声道。  

李渊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