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长安棋子知多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那我们稍安勿躁,接下来先耐心等待便是。”  

听了龙特所言,楼宁开口说道:“除了八与十一二位,或许还有其他人来。”  

赵书、龙特二人目光微微一动。  

“正一派吗?”赵书若有所思。  

之前中土东南大皇朝境内,比较强盛的势力有两家。  

一家,便是赵书主持的明德书院。  

另外一家,则道门圣地,正一派。  

相对而言,此前正一派对楼家大皇朝的威胁,还更在明德书院之上。  

毕竟,明德书院没有第十三境的高手,而正一派第十三境的道家高人不止一个。  

只不过正一派素来清静无为,少理凡尘之事,因此大面上,楼宁为首的皇室,还能与之和平相处。  

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正一派有更要紧的敌人。  

太清宫此前便攻打正一派山门,以至于正一派摇摇欲坠。  

直到长安登陆中土,太清宫了解长安底细,忌惮十二阎罗卷土重来,最终选择退兵,正一派才松一口气。  

若非如此,最终结果,怕是就两样了。  

有太清宫随时随地针对正一派,楼家皇朝自然乐得轻松。  

正一派因长安城而解围,他们同时也是中土最早跟长安交好的名门圣地。  

但现在真相大白,长安城源自十二阎罗建立,正一派接下来会怎么选择,就耐人寻味了。  

他们又正好在大皇朝地面上,现在楼宁统帅大皇朝归顺长安,正一派如果做出相反决定,那就是跟九峰书院一样的处境了。  

“正一派如何先不论,太清宫现在看来,一定是敌人。”  

龙特这时徐徐说道。  

相较于正一派而言,太清宫如今实力,无疑更胜一筹。  

太清宫掌教彭子凌,便是如今中土道家第一人,乃是元神五重,已经修成阳神的道门顶尖高手。  

他加上衍圣府当代府主孔圣真,便是现在中土两大第十四境的高手,各自站在道家元神同儒家宗师的顶峰。  

先前,正是彭子凌亲自出马,将澄阳真人连同正一派上下,全部压在山门里。  

“当年他便不是陛下对手,如今陛下实力犹胜当初。”楼宁言道:“便是彭子凌同孔圣真一起出手,下场也只会是来得去不得。”  

龙特颔首:“言之有理。”  

一旁赵书则轻声一叹。  

悠悠万古,衍圣府都一直是全天下读书人心目中最崇高的圣地。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一切都渐渐变了。  

每每想到这一点,赵老院长心中都怅然不已。  

楼宁、龙特、赵书惦念衍圣府的同时,衍圣府也在惦念他们。  

一个中年儒生,神情严肃,在衍圣府内行走,直奔府主孔圣真的居所。  

“四叔,伯祖正在见六叔,要不然您稍等片刻?”一个孔家子弟在门外同来此地的孔清说道。  

孔清闻言,神情顿时更加严肃:“六弟?”  

对方点点头:“六叔刚回府。”  

孔清眉头紧皱。  

他记得自家六弟孔相,先前是赴北方游历。  

孔相曾经传信回来,提及他渡过荒海,要一路向北,去北莽看看。  

但这刚去没多久,这么快就返回来?  

孔清心中升起几分更加不祥的预感。  

“你禀报大伯一声,就说是长安城的事情,我要尽快见他老人家,六弟在旁亦无妨。”孔清言道。  

那孔家子弟便拱拱手,入内禀报。  

少顷,人出来后连忙说道:“四叔,伯祖请您进去。”  

孔清深吸一口气,点点头,然后步入府主居所。  

宽敞明亮的书房中,一个儒雅老者同另一个中年男子,正坐着说话。  

孔清进来后,向老者一礼:“大伯。”  

老者神情平和,微微颔首:“先坐。”  

孔清点点头,依言坐下。  

对面那个中年男子,这时也拱拱手,同孔清见礼:“四哥。”  

老者言道:“先将你所见所闻,给流源讲讲。”  

那中年男子正是孔清四弟,同为孔家嫡传子孙的孔相。  

“是,爹。”  

孔相应了一声,然后肃容看向孔清:  

“四哥,北莽近来忽然崛起一个来历不明的强人,几乎凭一己之力压服北莽四方,将之统一。”  

孔清闻言,双眼不禁眯缝起来:“东疆、北莽都忽然出现来历不明的强大力量,绝非巧合,难道说,也是十二阎罗的人转世修行,卷土重来?”  

孔相摇头:“当前还无法确定,我没敢冒险与之接触,只是听了风声后,尽快返回,先禀报府里。”  

孔清沉声问道:“此人姓甚名谁,生得什么模样,你可知晓?”  

“此人名叫郜世辉,自称‘北帝’,相貌同传闻中十二阎罗的人都不同。”孔相说着,展开一幅画卷。  

孔清定睛看去,就见画上一个神情沉静,目光威严的男子,外貌看上去大约三、四十岁年纪。  

“修行武道吗?”他一边打量画中人,一边问道。  

四弟孔相颔首:“不错,确实是武道,只是听传闻描述,看不出其修为根底来历。”  

孔清沉吟:“这等境界的武道高手,不可能凭空出现,以至于此前半点消息都没有。”  

武道重实战,修为境界越高,越是需要生死历练不断打磨。  

闭门苦修许多年,一朝出关震惊天下,对别的几条修行道路来说,略有几分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