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下毒(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北齐王朝境内,除了王室之外,有五大名门。  

六家的共同点是,都有第九境的高手坐镇。  

齐王虽然是公认的北齐第一高手,但其他五大巨头之间在对待王室的看法上有默契。  

虽然彼此之间也常有矛盾,但与王室打交道,经常同进同退,不给齐王各个击破的机会。  

再加上其他有第七、第八境高手坐镇的门派,大家同气连枝,一起制衡王族,使得齐王在北齐,远没有唐王在东唐那般威势。  

五大名门中,包含两武两道一儒。  

一儒便是朔风书院。  

而两武则是雾天峰同冰火谷。  

五大名门当中,严格说来,就数这两大武道名门之间,矛盾最深,双方常有冲突甚至交锋。  

虽然在面对齐王的时候,大家尚可保持一个鼻孔出气,但平日里,经常互不相让。  

栽在长安城的人,主要是北齐王室还雾天峰、朔风书院三家子弟。  

冰火谷对此,除了震惊于东唐第九境大儒洪晓也栽在长安以外,对自家北齐的人,反而是幸灾乐祸想法居多。  

同长安之间,冰火谷甚至常有生意往来,是长安东市的熟客。  

商婕游说,再加长安城的高品质碧松石晶,叫冰火谷终于同意,长期供应息烽铁给长安城。  

当然,这等至宝,他们主要还是紧着自家来。  

再加上冰火谷上下驰名四方,犹在天烽山之上的锻造水平,他们并不担心长安跟自己抢生意。  

但问题是,冰火谷上下众人,并没有意识到,长安城是个不正常的地方…  

张东云人不在兵器厂,但只要稍微关照一下,就能让息烽铁等原材料,品质大幅上升。  

天烽山弟子被迫搬迁来龙北郡,背井离乡,心思肯定黯然。  

但此刻,兵器厂中欢呼声和惊呼声此起彼伏,交错不停。  

越来越多的天烽山弟子,开始将这里视为福地与宝地。  

所有人的干劲都被调动起来。  

天工殿联合兵器厂,不停招工,规模越来越大。  

张东云看着这一幕,面露笑容。  

眼下,先供应自家。  

等时间久了,规模大了,一切都上正轨后,就可以开始外销。  

军火生意的利润,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世界,都是非常高的。  

至于说,担不担心自己卖出去的东西,反被人拿来打自己?  

张城主求之不得啊…  

长安城各方面都蒸蒸日上,不断迈向正轨。  

张城主心情愉悦的同时,东唐王朝那边的状况,似乎不太妙。  

长安让东唐上下寝食难安。  

东晋王朝则趁机有仇的报仇,一路攻入东唐北部。  

因为东唐王朝难以全力迎战的缘故,他们在北部战场上节节败退。  

雪上加霜的是,在东晋从北方一刀斩在东唐身上的同时,南边也出了问题。  

东唐王朝地缘上先天有劣势。  

东疆七国,它正好处于中央,西有西周,东有东晋,北有北齐,正南是南梁,西南是西楚,东南是南陈。  

南梁、西楚没有动静。  

但东南的南陈王朝,也趁火打劫,向东唐发起攻击。  

东唐王朝一时间呈现腹背受敌的态势,看起来风雨飘摇,仿佛随时就要灭国。  

然而唐王出人预料。  

他单枪匹马,秘密离京,瞒过所有人独自南下,整合正在败退的唐军,回身一击。  

结果他一战当场斩杀南陈方面一个第八境一个第七境两名高手,更打伤多人,杀得陈军人仰马翻。  

南陈方面没有料到唐王竟敢不理长安威胁,离京南下,结果惨遭迎头痛击。  

唐王更得势不饶人,亲率大军乘胜追击,杀得南陈方面连重整旗鼓都做不到。  

东唐反败为胜,连战连捷,南陈则一败再败,步步后退。  

最后唐王甚至统军杀入南陈境内,逼得陈王也要御驾亲征后,方才见好就收,退出南陈国境。  

在东南北线作战的东晋王朝,本打算趁虚而入,直扑东唐王都陆阳城。  

但他们发现长安城方向没有动静后,终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待唐王重新北上返京之际,东晋一方进攻打得脚步甚至慢下来,只固守东唐北地几郡,以防唐王再突然袭击。  

长安没有伺机而动,叫其他人心里都泛起嘀咕。  

南陈王朝上下都在心中暗骂,只是长安本就从来没说过会配合出兵,他们此刻也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  

但大家对于长安的问题,都开始生出另一种怀疑。  

洪晓、李玄念、高铮等人固然是全军覆没,但长安似乎也失去主动出击的念想。  

是不是当初那一战,长安其实也元气大伤,所以不得不休养生息呢?  

扣押南梁、西楚两大王朝的使者,看似强硬,或许是外强中干,再故作姿态,想要吓阻其他人攻打?  

一时间,东疆各国决策层,都感觉越来越看不清那座神秘的城池。  

唐王返回陆阳城后,即刻命令北地唐军反击,驱逐晋军,力争收复失地。  

与此同时,他下达前所未有严格的命令,重新针对龙北、龙南、云中、河西四郡建立封锁线,禁止长安与外界的沟通往来。  

违令者,诛九族。  

多名王族高手,被外派出去,前往西北四郡周边,巡查监视。  

同时,东唐王朝也在努力联络西周、北齐,一起封锁长安。  

北齐一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