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不拘一格降人才(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通过沈和容头顶的青天眼,大明宫中张东云看着他们离开长安。  

那头幻天龙是不是敖空,眼下还难有定论。  

如果是,希望他们能成功将对方带回来。  

张东云靠坐在椅背上,望着眼前映照出青天眼所见的水波镜面。  

从长安所在的龙北郡,赶往辛原郡,以慧明的脚力,仍需要一些时间。  

趁着他们赶路的功夫,张大城主将心思放在自己的天枢殿上。  

守护历练任务,眼下已经很接近达标。  

但建设历练任务,还差一些距离。  

张东云一边回忆自己前世蓝星上类似的东西,一边具体对照当前长安城的现实情况。  

首先,商务与税务方面,先要规划出来。  

长安东西两市目前都有各自负责人。  

但除了东西两市外,长安城还应该随着扩大,继续发展商贸,拓展出网络。  

尤其现在广义上的长安,并不仅仅只是无敌城覆盖范围,还包括更外围的龙北郡,乃至于现在渐渐纳入半途的河西郡。  

再有碧松石晶或者木料一类的生意,也可以交给专人去拓展路子,不用乌云先生自己再一肩挑。  

税收方面,随着龙北郡、河西郡纳入掌控,各个地方上的事务,也都要归拢到自己的政务框架下。  

皇权不下乡,这是定然不允许的。  

当然,限于消息传递的成本,即便在这个修行者神通广大、搬山移海的世界里,这方面仍然需要仔细下功夫,才能见成果。  

相信的,龙北郡、河西郡需要建立属于长安自己的通译脉络。  

下方的毛细血管归拢上来到了天枢殿,也需要一根独属于自己的大血管。  

前世蓝星上的交通和通讯部门,长安城同样需要。  

为了权威深入地方,这两个部门甚至格外重要。  

长安城未来的控制范围、影响范围,不可能只局限在龙北、河西两个郡。  

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水利什么的,都要提升日程。  

长安城最初收纳大量流民,能解决最重要的吃饭问题,靠的是张城主仗着无敌城,强行开垦天地,玩命揠苗助长,海量灵气当化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地附近气候,才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粮食,解决城中人吃饭问题。  

但这个办法,只能用于无敌城以内,用不到无敌城外、秦州府外广大天地。  

他当然可以在城中不要命的种粮种菜,然后运出去卖到各地。  

但如果不是时间逼不得已,张东云不喜欢这种不健康的运作方式。  

…何况,这要他自己费神费心费力。  

懒惰的张城主,还是希望治下广大子民,自己动起来。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  

当然,他可以在初期提供一些帮助。  

例如天工殿就可以跟天枢殿下辖的农业、水利部门合作,革新农具,乃至于选育良种,甚至是研究这个世界的高效肥料。  

城里有了成果后,通过高效的网络,开枝散叶到城外各地。  

眼下,就是需要先把这些架子搭起来。  

张城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点一点将天枢殿下辖部门摸索出来。  

别的其实还好说,作为一个从蓝星社会来的穿越客,有个东西其实张东云挺惦记的。  

银行。  

如果能建立起一个先进的金融系统,那对于这个封建社会背景的世界,将产生巨大影响。  

刚出现的时候,甚至有可能降维打击周边政权。  

不用武力,不一定能打崩他们。  

但经济大棒加真实大棒打东唐王室他们,肯定事半功倍,对方接战以前,自己就先乱了。  

说不定就把他们打回奴隶社会去了…  

但尴尬的地方在于,张城主自己也不怎么懂那个游戏该如何玩,充其量一知半解罢了。  

当前长安的人才储备,也不具备类似人才,经他提醒几句,对方就立马开悟,从无到有建设蓝星金融体系。  

张城主只能先把这个念头重新埋回心中。  

不过,钱庄、票号这些东西倒是有存在的基础,这个世界已经渐渐有类似雏形。  

毕竟,这里天地太广阔,太大了。  

金属货币带太多,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太不方便。  

张大城主在天枢殿里忙得不亦乐乎天枢殿要改制扩编的消息,则很快传遍全城。  

众人奔走相告,全都兴奋不已。  

类似部门,讲求相关才干,而非单纯以武力为标准。  

这让修行者之外,很多凡人也动起了心思。  

当然,能脱颖而出者,始终寥寥无几。  

毕竟,跟他们竞争的修行者,除了武力之外的其他条件,也极为出众。  

魔道、武道在这方面或许不占优势,但道家和儒家修行者就不同了。  

他们在第一境时,实战提升,反而未必能优于凡人多少。  

但神魂灵动,心思敏捷,让他们学习知识,或者处理分析事务,都更加轻松。  

越是高境界者,越是如此。  

几大王朝,朝堂之上官僚体系,大部分又儒家修行者占数量优势,原因便在于此。  

凡人想跟他们竞争,必须在某些方面有异于常人的专长才行。  

不过,只要长安城给了希望,大家心思就都热切起来。  

张东云对此乐见其成,他倒是不在意对方是否凡人。  

只要能帮他好好干活就成。  

不拘一格降人才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