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滚出我的地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路马不停蹄,霹雳宗吴长老风尘仆仆赶回潼州,赶回自己霹雳宗山门。  

回山之后他问起掌门,弟子告诉他掌门正闭关静修。  

吴琼心中微微一动。  

先前几次,掌门师兄就是假借闭关名义,偷偷溜出去跟人接头。  

这一次呢?  

吴琼不动声色,前往后山。  

果然,山林中,似乎有人在这里秘密碰头交谈。  

霹雳宗掌门略有些震惊地看着眼前蒙面人。  

“玄武大将军杜琨和他麾下大军,陷落在龙岭深山中?”  

霹雳宗掌门原地转了几个圈:“龙岭里荒山野岭,大大小小势力就那么几家,没谁能抵挡那么大量的官兵,莫非是忘真观出手?”  

“眼下情况未明,我们当尽快查清其中真相,回报给主人。”蒙面人说道。  

霹雳宗掌门突然想起什么:“本门有弟子,前些日子说是进了龙岭中采药,我去找他来问问。”  

蒙面人颔首:“尽快。”  

吴琼小心翼翼躲在一旁,断断续续听了些二人谈话内容。  

他面色沉下来。  

掌门师兄所说的那个弟子,正是先前误入白云渊,被长安城所擒,后来又放回的人。  

吴琼便是从对方口中得知长安城存在,因而进山查探,结果也被抓住。  

那弟子先前被吴琼派去外地公干。  

掌门找到对方一问,难免就会怀疑他吴琼。  

吴长老目光闪动。  

他需要尽快行动了。  

蒙面人同霹雳宗掌门见过面,离开霹雳宗后山。  

他以飞行奇快的灵鸟传信,信件通过一个又一个秘密据点接力传送,直至东唐王都。  

王都中人接到密信,暗中传递给效忠的主人。  

“杜琨在龙岭里栽了大跟头,赔进去上万人?”  

屋中,华服青年放下信件沉吟:  

“龙北郡那边,除了忘真观,谁有这么大的手笔?  

忘真观恐怕也要守着山门地利,才能这样一个活口都不放出来吧?  

没听说他们把山门根基搬到龙岭里。”  

他身旁一个面白无须,声音阴柔的宦官开口:“殿下,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华府青年突然笑起来:“该头疼的是大哥和忘真观,杜琨是大哥的人,龙北郡是忘真观传道的地方。  

我们暂且静观其变就行,这或许是个契机也说不定?”  

“是,殿下。”宦官恭声道。  

王城内,一条步道上,两队人狭路相逢。  

左边一队白衣人中,为首者当先朝对方行礼:“世子殿下。”  

右边队伍中,众人簇拥着一个男子,五官面貌年轻,但两鬓已经微微发白,正是东唐世子。  

“眼下正值多事之秋,人手紧张,许多事情要借重你们明光阁。”世子淡然道。  

对面的明光卫首领应声答道:“忠君报国,正是我辈毕生宏愿。”  

世子点点头:“龙北郡的事,你们知道了?”  

对面的明光卫答道:“有所耳闻,可能是邪派高手盘踞其中,大军剿之不易,需同修为的强者方可对抗。”  

世子看着对方:“明光阁既然收天下风,缉天下事,那便交给你们了。”  

那些明光卫齐声应道:“我等职责所在,定竭尽全力。”  

世子微微颔首,不再多言,带着身边人,径自通过。  

走远之后,世子身旁一人压低声量:“殿下,根据杜琨最后的回报,龙岭中的邪派高手,可能正与暗阁有关…”  

“眼下无暇管龙北郡那边,且交给暗阁,这类事正适合他们做。”  

世子淡然道:“他们需要交个说法给父王,且从旁盯着便是。”  

他身旁众人纷纷心领神会的点头。  

那群明光卫目送对方一行人离去后,便继续一路返回自家明光阁。  

叫天下人闻风丧胆,叫东唐无数朝臣闻之色变的暗阁,外观看上去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寻常衙门。  

不过,阁里采光不大好,白天仍显得幽暗。  

方才那队明光卫的统领穿堂过院,来到后院一间小阁楼,停在楼外。  

“参见阁主。”  

统领单膝跪地,禀报内容正是暗阁自家几个追杀陈氏家族余孽的明光卫,在龙岭失踪,以及龙北郡事变的大体经过。  

风吹过院内竹林,竹叶沙沙声响。  

片刻之后,幽暗的小楼内传出一个沉静的声音:  

“正如世子所言,明光阁责无旁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查清对方的底细,查清杜琨和其麾下,究竟什么情况。”  

统领闻言若有所悟:“是,卑职遵命。”  

“留心其他陈家余孽的去向,还有忘真观的反应。”  

说完这句,阁楼内再无声音传出。  

明光卫统领应诺一声后,行礼离去。  

暗阁很快收到风声。  

原本四处分散躲藏的陈氏家族余孽,有重新聚拢的趋势。  

去向,正是龙北郡秦州府,龙岭南麓一带。  

而忘真观,似也有人专门赶往秦州。  

“一个忘真观年轻弟子?”  

化身为一袭黑衣的乌云先生,张东云看向前来禀报的回天宇。  

他面前的独目青年恭声道:“确实是忘真观嫡传没错,已经到了秦州,眼下就在本门从前所在的寒山上。”  

寒山派先前为躲避唐军打击,整个搬迁,赶往长安。  

杜琨和麾下大军败亡之后,寒山派上下没有第一时间重返秦州寒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