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一百六十五章 喜报(2/3)
“可!”
李二点头应了声,顿了片刻,他一脸欣慰地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道:
“朕听赵松说,小恪白天的时候还召集了炎黄商会一众富商,想为太原城紧急运送一批粮食,防止太原城因为长期封城而缺粮导致城内民心不稳!你们兄弟几人如今能够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父皇很是欣慰!待朕老了之后,希望你们兄弟三人亦能如此,共同为大唐绵延盛世!”
老李是真的很欣慰,都说患难见真情,这话一点也不假,要是搁在两年前,李承乾和李恪若是得知李泰遭难,别说想办法救援了,不躲在背地里偷着乐就已经算是好的了。这种“畸形”的兄弟关系若是一直发展下去,那“玄武门之变”的悲剧未必就不会再重新上演一次!
“父皇英明神武,永远也不会老!一定能让大唐威仪四海、远超以往历朝历代!”
李承乾连忙躬身道。
“哈哈哈!朕就借你吉言!”
李二哈哈一笑,随即看向长孙皇后和长乐道:“如今青雀已经脱困,观音婢你便莫要再过于忧心!长乐,你最近好好陪陪你母后,她这些时日为了青雀的事情寝食难安。父皇还有些奏折要批,就不陪你们了!”
“父皇放心,儿臣会好好陪母后的!”
长乐嘻嘻一笑,福身道。
“嗯!”
李二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丽政殿。
李承乾急着将李泰获救的消息传给李恪,也连忙跟长孙皇后告辞,出了丽政殿,朝着东宫而去。
“殿下!太子殿下差人送来一封信,说是一定要您亲自过目!”
长安城,炎黄钱庄总部一间厢房外,李恪正在梳理长安城附近的九姓胡商近几月在炎黄钱庄的业务流水,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便传来亲卫的禀告。
“大哥?拿进来!”
李恪先是疑惑,随即沉声道。
“是!”
门外武士推门而入,双手将一封漆好的信件送至李恪跟前,李恪伸手接过,没有说什么,便直接将信件拆开,阅读起上面的内容来。
由于长时间清点账目,李恪的阅读速度极快,数个呼吸之间,他便将信件的内容读了个大概,他严肃的脸上,此时忽然流露出浓浓的喜悦:
“好!好!好!”
他冲身前还未来得及退出去的亲卫吩咐道:“快!备马!本王要去书院一趟!”
那侍卫明显一愣,随即抱拳道:“可是殿下,此时城内已经宵禁,城门也已经关闭!”
这会儿都快亥时了,长安城的四方城门早就关闭了。
李恪看了看天色,也明白那侍卫所言不假,但他的确有些等不及了,要知道云山那边,颜思鲁恐怕还在为太原那边的事情忧心呢!
一想到老先生年事已高,还要为李泰以及太原那边炎黄书院众师生的安危担心地睡不着觉,李恪便有些于心不忍,他咬了咬牙,道:“无妨!让城门守将用吊篮将本王送出城即可!事后父皇那儿我自会去分说!”
“可…属下遵命!”
那侍卫还想再说些什么,但对上李恪那坚定的眼神,只能抱拳领命而去。
两刻钟后,三人三骑出现在了延兴门外,借着火把的火光,朝着云山方向奔去。
李恪贵为皇子,他的亲卫自然不敢让其一个人出城,而且还是在大晚上。就这样,李恪带着两名精锐亲卫,连夜奔云山而去。
也得亏云山至长安官道这一段路修了宽敞的水泥路,要还是以前那样坑坑洼洼的狭窄山路,蜀王府的侍卫是说什么也不敢带着李恪走夜路的,不然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马栽到山沟里面去。
云山别院这边,颜思鲁这会儿确实还没有睡,老先生一人独坐于二楼的书房,他身前放着的,则是书院二年级的物理教材。
颜思鲁虽然是大儒,但他并不是狭隘的儒学“卫道士”,对于其他学说,他都存有包容之心,要不然当初李泽轩也不会聘请他来炎黄书院担当重任。
对于书院除却经学以外的其他学科,老先生虽然不擅长,但得闲下来,也会经常翻一翻那些学科的教材,毕竟他是书院的“教导主任”,主管书院的教学工作,又怎么能“偏科”呢?
当然,他时常也会觉得《物理》、《化学》教材里面的一些东西相当有趣,他也会时常因此而惊叹于李泽轩的博学。
不过今夜,老先生翻着书院的《物理》教材,却一点也不觉得有趣,他甚至连教材里面的一个字都看不进去。
他在担心太原城内,炎黄书院一众师生的安危!
白天的时候,他一番连敲代打,终于让李恪向他吐露了实情,太原那边果真出事了!
虽然李恪最终还是没告知他太原那边具体是谁出事了以及出了什么事情,他还是忍不住会担忧,因为太原那边的一众师生,都是炎黄书院的工学精英,书院一个都损失不起!
时至今日,颜思鲁早已将炎黄书院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也将其当成了自己晚年能够发光发热的地方,而且经过一年的“耳濡目染”,颜思鲁对于工学的态度,早已大为改观,他认为工学一定能够改变这个世界,而太原那边的一众书院师生,则是这个世界上第一批优秀的“工学种子”,他们是能够改变大唐、令大唐变得更加强盛的希望!
这些师生,一个都不能出事!
尤其是李泰!
不仅是因为
李二点头应了声,顿了片刻,他一脸欣慰地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道:
“朕听赵松说,小恪白天的时候还召集了炎黄商会一众富商,想为太原城紧急运送一批粮食,防止太原城因为长期封城而缺粮导致城内民心不稳!你们兄弟几人如今能够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父皇很是欣慰!待朕老了之后,希望你们兄弟三人亦能如此,共同为大唐绵延盛世!”
老李是真的很欣慰,都说患难见真情,这话一点也不假,要是搁在两年前,李承乾和李恪若是得知李泰遭难,别说想办法救援了,不躲在背地里偷着乐就已经算是好的了。这种“畸形”的兄弟关系若是一直发展下去,那“玄武门之变”的悲剧未必就不会再重新上演一次!
“父皇英明神武,永远也不会老!一定能让大唐威仪四海、远超以往历朝历代!”
李承乾连忙躬身道。
“哈哈哈!朕就借你吉言!”
李二哈哈一笑,随即看向长孙皇后和长乐道:“如今青雀已经脱困,观音婢你便莫要再过于忧心!长乐,你最近好好陪陪你母后,她这些时日为了青雀的事情寝食难安。父皇还有些奏折要批,就不陪你们了!”
“父皇放心,儿臣会好好陪母后的!”
长乐嘻嘻一笑,福身道。
“嗯!”
李二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丽政殿。
李承乾急着将李泰获救的消息传给李恪,也连忙跟长孙皇后告辞,出了丽政殿,朝着东宫而去。
“殿下!太子殿下差人送来一封信,说是一定要您亲自过目!”
长安城,炎黄钱庄总部一间厢房外,李恪正在梳理长安城附近的九姓胡商近几月在炎黄钱庄的业务流水,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便传来亲卫的禀告。
“大哥?拿进来!”
李恪先是疑惑,随即沉声道。
“是!”
门外武士推门而入,双手将一封漆好的信件送至李恪跟前,李恪伸手接过,没有说什么,便直接将信件拆开,阅读起上面的内容来。
由于长时间清点账目,李恪的阅读速度极快,数个呼吸之间,他便将信件的内容读了个大概,他严肃的脸上,此时忽然流露出浓浓的喜悦:
“好!好!好!”
他冲身前还未来得及退出去的亲卫吩咐道:“快!备马!本王要去书院一趟!”
那侍卫明显一愣,随即抱拳道:“可是殿下,此时城内已经宵禁,城门也已经关闭!”
这会儿都快亥时了,长安城的四方城门早就关闭了。
李恪看了看天色,也明白那侍卫所言不假,但他的确有些等不及了,要知道云山那边,颜思鲁恐怕还在为太原那边的事情忧心呢!
一想到老先生年事已高,还要为李泰以及太原那边炎黄书院众师生的安危担心地睡不着觉,李恪便有些于心不忍,他咬了咬牙,道:“无妨!让城门守将用吊篮将本王送出城即可!事后父皇那儿我自会去分说!”
“可…属下遵命!”
那侍卫还想再说些什么,但对上李恪那坚定的眼神,只能抱拳领命而去。
两刻钟后,三人三骑出现在了延兴门外,借着火把的火光,朝着云山方向奔去。
李恪贵为皇子,他的亲卫自然不敢让其一个人出城,而且还是在大晚上。就这样,李恪带着两名精锐亲卫,连夜奔云山而去。
也得亏云山至长安官道这一段路修了宽敞的水泥路,要还是以前那样坑坑洼洼的狭窄山路,蜀王府的侍卫是说什么也不敢带着李恪走夜路的,不然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马栽到山沟里面去。
云山别院这边,颜思鲁这会儿确实还没有睡,老先生一人独坐于二楼的书房,他身前放着的,则是书院二年级的物理教材。
颜思鲁虽然是大儒,但他并不是狭隘的儒学“卫道士”,对于其他学说,他都存有包容之心,要不然当初李泽轩也不会聘请他来炎黄书院担当重任。
对于书院除却经学以外的其他学科,老先生虽然不擅长,但得闲下来,也会经常翻一翻那些学科的教材,毕竟他是书院的“教导主任”,主管书院的教学工作,又怎么能“偏科”呢?
当然,他时常也会觉得《物理》、《化学》教材里面的一些东西相当有趣,他也会时常因此而惊叹于李泽轩的博学。
不过今夜,老先生翻着书院的《物理》教材,却一点也不觉得有趣,他甚至连教材里面的一个字都看不进去。
他在担心太原城内,炎黄书院一众师生的安危!
白天的时候,他一番连敲代打,终于让李恪向他吐露了实情,太原那边果真出事了!
虽然李恪最终还是没告知他太原那边具体是谁出事了以及出了什么事情,他还是忍不住会担忧,因为太原那边的一众师生,都是炎黄书院的工学精英,书院一个都损失不起!
时至今日,颜思鲁早已将炎黄书院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也将其当成了自己晚年能够发光发热的地方,而且经过一年的“耳濡目染”,颜思鲁对于工学的态度,早已大为改观,他认为工学一定能够改变这个世界,而太原那边的一众书院师生,则是这个世界上第一批优秀的“工学种子”,他们是能够改变大唐、令大唐变得更加强盛的希望!
这些师生,一个都不能出事!
尤其是李泰!
不仅是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