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7.李世民拜见(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697、李世民拜见话分两头,李治每日返回,都要汇报当日所学,李世民空闲较少,考验的也多半是长孙无垢,今日,李世民却在。  

“姜太公也来了吗?”  

地仙界,成仙的人族数不胜数,然大多很难得到人族的认可,姜子牙算是特例,哪怕是李世民见了,也需要恭敬有加,不是他阐教弟子身份,而是姜子牙对人族的贡献。  

一个月之后,李治返回宫中,这次却大不相同,只见他走出马车,身后六道竹简跟随,心随他意。  

这六道竹简,正是姜子牙封半圣之后亲自手书的第一份半圣文宝《六韬》,送给李治,供他驱使,哪怕日后李治驾崩,也可传承后代,当然,到了那个时候,想要驱使,就不可能如李治这般轻松。  

“母后,你看,这是姜太公送给我的《六韬》,老师说这可是金仙等级的法宝!”  

长孙无垢可比李治见识广多了,一见李治赶紧让人将李世民请来,更是让李世民带者心腹文武前来查看。  

等李世民带者几个心腹抵达,看到李治周身悬浮的《六韬》,一个个大位震动。  

须知,在地仙界,帝王能够驱使的法宝,唯有传国玉玺;  

今日李治却打破了这道禁锢,由不得他们不震惊。  

“此乃兵家之道!”  

魏征一声大呼,将李世民心中疑惑震得粉碎。  

“且去将孙道长请来!”  

不多时,孙思邈前来,一身修为已然半圣,他的确定,让李世民心思百转。  

茶馆摆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去,可就是没有人前去,以长孙无忌来说,就是这般,多少次心中想着去查看一番,可总会被各种事牵扯,亦或者临时想到其他。  

说到底,就是有缘人才使然。  

“兵家传承给了姜太公?”  

“陛下,兵家的源头,本就是姜太公,其他人哪里争夺过他!”  

魏征一言,让李世民心中叹了口气,他这些时日,也十分纠结,兵家可不比其他,一方面,他又想着自己手下大将能够得到兵家传承,另一方面也担心一旦有大将得到这份传承,在军中的威望大增,威胁到他的皇位。  

现在,倒是不需要纠结了,但同样十分难受,不管怎么说,兵家传承大唐必须要得到,想要从姜子牙手中得到,却十分艰难,说不得姜子牙哪里在某个山脚疙瘩的地方传了个弟子了事,真若这般,于大唐而言,却没有多少意义。  

大唐,需要的不是一两个兵家修行者,而是一大堆,高高低低各个文位都有那种,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大唐的利益。  

其他人从魏征之口,才知道了百家修行体系的存在,一个个心中热火,可又不知道如何下手,面色都有些涨红起来。  

“陛下!此乃大唐人族之幸也!…”  

长孙无忌心中一大堆话想说,可又不敢说出口。  

在场这些人都是才华聪颖之辈,一个个都十分精明,哪里不知道有了百家修行体系,大唐就能从任由天庭摆布的棋子,变成有话语权的国度,长久积累下去,摆脱棋子身份也不是不可能。  

这番话,在场众人心中俱是闪过,一个个相互对视一眼,这份君臣默契让他们有了更多想法,再看向魏征,更加火热起来。  

“百家之中,医家、法家、兵家已经产生,史家、工家、农家、纵横家等等还未开启!老师有言,只待有缘人,无缘却是无法在老师手中得到传承,但传承之后,众生皆可学习!”  

魏征解释一句,让房玄龄等人陷入思考,他们也知道自己多半不是有缘人,否则这么长时间,早就去茶馆喝茶了,其他百家之道还没有出现,但法家却是近水楼台,是否需要先行参悟一番?  

一帮人盯着魏征,魏征只能苦笑;  

“老师有言,若是没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概念者,法家可做为辅修之道!”  

这句话,让李世民心中也是一动。  

“治儿,你如何看待‘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李世民陡然将话题转向李治,李治懵懵懂懂抬头。  

“父皇,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哦?你真这么认为?哪里你若是犯了法,也需要坐牢甚至问斩,你就不担心?”  

李治点点头,开口说道;  

“父皇,老师前些日说果,大唐的皇帝是李家的,如果连大唐李家都不遵守律法,要律法何用?儿臣十分认可这话,做为皇家儿臣认为,王子犯法,就必须与庶民同罪,此乃根本,也是大唐律法取信百姓之道,岂能拥有特权?”  

“哈哈哈,不亏是朕麒麟儿!”  

李世民哈哈大笑,他这番话,却是直接将臣子的法家之路打通。  

“父皇,老师说过,等日后哪里连皇帝、仙神在大唐也需要遵守大唐律法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大唐崛起之日!”  

“哈哈哈,好好好!皇帝也必须遵守大唐律法!”  

李世民没有提及仙神,可在场其他人却知道李世民话中之意,一个个心中野心勃发,抗争仙神之心由此而生。  

话题点到为止,李世民不想让李治继续分说下去。  

“治儿,你这《六韬》该如何使用?”  

“父皇,儿臣现在还无法使用,不过,它们能保护我,老师说过,除非修为超过金仙,否则就无法打破《六韬》的防御!”  

“我儿安全有了保障!却是需要当面感谢一下姜太公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