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挫骨扬灰(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哦,你要勤俭节约;你不能任人唯亲,要唯才是举哦;你不能…’之类的东西。  

这些劝谏之语,看起来像是在斥责陛下,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自然而然的,陛下对这些劝谏都欣然接受。毕竟,陛下也希望给众人留下一个自己是虚怀若谷的美名。  

但是,到了紧要关头,魏征就不说话,不当陛下的‘镜子’了。比如在储君之事上面,大家都知道陛下太过亲近魏王不是好事,但是魏征却是没有把这事说破,难道他是看不清楚吗?显然不是的!  

后面陛下安排他去教授太子,结果他立马就装病不上朝了,有他这样的忠臣吗?他这是典型的明哲保身,不想掺和储君争夺啊。毕竟这种事情不像是劝谏,一旦站错了队伍,那是要万劫不复的。”  

杨本满这话说完,司马强也陷入了沉思。  

他掌握的信息,不会比杨本满少多少。  

毕竟,他已经担任了十多年的起居郎。  

“你这么一说,我倒是响起了一件事情。当初魏征被逼无奈之下,成为了太子的老师,但是他跟陛下提出了一个请求。”  

“什么请求?”  

“他说,他希望陛下让他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  

“良臣?”  

“对!良臣就意味着他想魏家世世代代享受荣华富贵,也成全了陛下跟他君臣之间的美名;但是忠臣的话就不同了,虽然他魏征可以留下美名,但是往往忠臣最后都会被杀,给天子留下恶名。  

魏征这话的言外之意其实就是让陛下今后不要杀他,不要当一个有着恶名的昏君。陛下多么聪明的人啊,一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自然也就答应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魏征这也算是在威胁陛下,陛下心中肯定是有点不舒服的。”  

“还有这等事?”  

“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这话可是我亲耳所闻!”  

司马强作为起居郎,对于李世民身边发生的事情是非常清楚。  

当然,如果李世民要做一些隐秘的事情,他自然是不可能知道的。  

“司马兄,你把那本册子保管好,指不定到时候陛下会派人过来找你取!”  

这么一番交流下来,杨本满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几日之后,宣政殿中,李世民看完一本奏折,脸上的表情阴晴变化。  

“爱卿你执掌记录起居注,都记录了朕什么事?朕可以大概看一下吗?”  

放下奏折之后,李世民把起居郎司马强叫到了面前。  

大多数时候,司马强都是默默的坐在宣政殿的一个角落处,没有什么太多的存在感。  

今天发现李世民叫自己,再联想到几天前跟杨本满的对话,司马强有了一些猜测。  

“陛下,今之起居注,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检戒,庶乎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作为司马家族的后人,司马强自然不可能答应李世民的要求。  

历朝历代,能够被选为起居郎这种官的人,骨头都是很硬的。  

为了自己的名声,也没有几个帝王愿意对这样的官员动手,实在是太伤名声。  

“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  

“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司马强黑着脸,直接给了李世民一个不爽的回答。  

好在李世民真的非常在意自己的名声,虽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但是却是不愿意破坏历朝历代帝王对史官的优待。  

不过,在李世民心中,对刚刚的那份奏折,却是又多了几分顾虑。  

思索再三之后,他问出了一句话,“爱卿,朕听闻当年郑国公将劝谏的奏折全部整理成了册子,然后还专门给你看了,有这么一回事吗?”  

虽然起居郎是记录帝王身边的各种事情,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有权限阅读奏折。  

司马强听了李世民的这话,立马就明白杨本满肯定是给李世民递上了弹劾魏征的奏折。  

虽然他不清楚杨本满为什么不在朝会上当着众位大臣的面去弹劾魏征,但是不管怎么样,杨本满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他弹劾魏征的消息,除非李世民无动于衷,否者肯定是会泄露出去的。  

那个时候,御史台就再没有御史敢说他不务正业了。  

“陛下为何问这个问题?”  

司马强这话,让李世民有了不好的预感。  

要是没有这么一件事情的话,以李世民对司马强的了解,他肯定就直接回答没有了。  

现在会反问自己,很显然这事就不一样了。  

“怎么?朕这个问题也是不能问吗?”  

“自然不是!”  

司马强虽然很刚,但是显然不是那种无脑的人,不分场合,不分事情,什么都跟李世民作对。  

他又不是真的想要逼着李世民对自己下手。  

“那是否有其事?”  

“确有其事!册子还在微臣家中!”  

司马强觉得魏征这个人,一生追随过许多人,并不是真的那么无欲无求的谏臣,对他并无好感,两人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情。  

所以这个时候,他很直接的站在了杨本满这边。  

因为,只要自己把册子交出来,魏征绝对没有好下场。  

哪怕是他已经死了,李世民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李忠,安排人去起居郎家中走一趟,把那册子给朕取回来!”  

这个时候,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