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尘埃落定(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再说了,将心比心,如果自己是李治,肯定会对自己百般防范,甚至暗中使绊子。  

“陛下突然变更心意,一定是长孙司徒从中作梗!魏王殿下您太聪明了,长孙司徒不希望未来的帝王是一个聪明人,那样不好控制!所以他才支持晋王殿下成为太子,那样到时候满朝文武,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制衡他了。”  

今天长孙无忌的表现,让刘汨清晰的意识到,李泰的失败跟他绝对有关系。  

“父皇太过信任舅舅了,这样子迟早会给大唐带来祸事。大唐,终究是我李家的大唐啊。当初我就是觉得朝中一半的臣子都是舅舅的人,所以不想跟他走的太近,没想到他居然推出九弟跟我打擂台。”  

李泰心中隐隐有些后悔。  

原本,他以为魏王党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所以有意无意的忽视了长孙无忌。  

现在看来,自己失算了啊。  

“陛下现在可能没有看清这一点,只要我们后面想办法让陛下看清这个问题,魏王殿下您还是有机会的。”  

“不,你还是不了解我父皇。他太爱面子了!如果大哥不是走上了谋反这条路,父皇是不可能做出废太子的事情的。你们都很清楚,当年的玄武门之变是什么回事,所以父皇对于皇位继承的延续性、合法性有着非常强的执念,不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皇位是可以谋划的这种印象。  

所以,今天他册封了雉奴为太子,只要雉奴不干出谋反的事情出来,那么他这个太子之位就稳了。哪怕是父皇心中后悔了,他也不会让别人知道他后悔了!”  

李泰作为深受李世民宠爱的皇子,自然对李世民的性格有着很深的了解。  

越是这样,他的情绪就越低落。  

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真的已经没有可能了。  

魏王党看似强大,但是主要以文官为主,并没有什么将领支持直接支持自己。  

再加上自己从小到大都是在长安城长大,根本就没有去过封地,也就没有自己的兵马。  

所以除非李世民主动册封他为太子,否者不管是李泰也好,李治也好,都不可能使用其他手段上位的。  

“晋王殿下仁孝,最差的情况,魏王殿下也是能够做一个安稳的王爷。或者干脆像楚王殿下一下,另辟蹊径,增加自己在大唐的影响力?”  

“另辟蹊径?”  

刘汨的这话,倒是给了李泰一些灵感。  

“我那二哥,其他的东西我不佩服,我就佩服他能把观狮山书院经营成今天这幅规模和影响。我们魏王府不差钱,干脆就将这个芙蓉园改造一下,修建成一座新的书院。有朝一日,这座书院反而有可能成为我们最大的助力。”  

李泰心中,总算是恢复了一丝元气。  

宣政殿中,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大臣被几名小太监召唤到了李世民面前。  

“陛下,微臣看您面色不是很好,要不要叫太医过来看一看?”  

长孙无忌今天的心情很好,所以没有感受到李世民心情的变化,还以为他这段时间太过劳累,身体不舒服呢。  

不过,房玄龄这个旁观者倒是看出了点苗头,“陛下,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房玄龄今年已经六十四岁了,这几年,他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开始变差。  

所以对于太子之位的争夺,他是看的很淡了。  

不管是谁继承大位,自己到时候肯定都已经没法继续留在朝中为官,甚至还在不在人世都不好说。  

而自己的儿子,目前来看连自己一成的政治天赋都没有遗传到,是不指望他们能够有多么大的成就,能够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就不错了。  

当然,房玄龄口中的过日子跟普通百姓口中的过日子,肯定不是一个概念。  

正因为有这个心态,所以房玄龄这段时间一直都是很淡定的,也没有参与到太子之争当中。  

“这是高明写给雉奴的信件,你们都看一看!”  

长孙无忌也好,房玄龄也好,亦或是岑文本,都是深受李世民信任的官员。  

虽然长孙无忌是李治的支持者,岑文本是李泰的支持者,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他们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长孙无忌首先接过了信件,装模作样的看了一遍,然后递给了房玄龄。  

这封信,他之前已经看过了。  

作为李治的支持者,这些天他跟李治单独见面的次数,比去年一年都还要多。  

而李宽也帮李治分析过,长孙无忌为什么会支持他,所以李治对于这个舅舅的支持,还是心中有数,知道现在彼此之间还是可以信任的。  

房玄龄也快速的浏览了一遍,叹了一口气,心中了然。  

李承乾原本也是一名让人充满期待的储君,曾几何时,彬彬有礼、总是露出温和笑容的他,是大家都欣赏的存在。  

可是,自从有了腿疾之后,一切就开始变化了。  

没用几年时间,李承乾就把自己之前刷的好感度给花光了。  

接下来,就是御史们的各种弹劾。  

就连李世民这个当爹的也都是频繁训斥,而李泰这个竞争对手也快速崛起,最终导致了李承乾走上不归路。  

如果李承乾信中说的事情都是真的,那么李泰这个行为就太恶劣了。  

哪怕是李世民再喜爱这个儿子,也一定会做出惩罚的。  

房玄龄默默的把信件又递给了岑文本,心中却是在思索着一会到底给出什么样的建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