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八百八十八章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房玄龄看见程鸿居然以这种方式让长孙无忌硬生生把这件事咽了回去,不由得在心里大叫一声漂亮!  

好家伙,居然用这招!  

果然,长孙无忌在没有程鸿到场的情况下,那些连夜熬出的弹劾,没能拿得出手!  

房玄龄看着长孙无忌铁青的脸,心里暗道可惜~怎么不气死他?气死以后,我就能告老还乡了!免得每天和这老狐狸斗智斗勇!  

无奈之下,长孙无忌只能先办另一件事~把青州刺史举荐了!  

“太子殿下,昨天朝堂之上所说青州刺史一事,臣左思右想,仔细斟酌,选定几人,又从中选出三位比较合适的,请太子殿下过目!”  

“好!”  

这长孙无忌一开口,众人立刻跟上,但是最多举荐两个,或者干脆就和房玄龄一样,只举荐一人!  

当然了,也不是谁都有举荐的资格,像每天在这里听着,记录着的李义府,就没有举荐的资格!  

“老臣举荐秘书少监~上官仪!”房玄龄一句三喘的举荐了一个人!  

长孙无忌想了好一阵才想起来上官仪是谁~上官仪得到扬州大都督杨恭仁的器重,并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被授为弘文馆直学士,累迁至秘书郎。  

当时,唐太宗常命上官仪起草诏谕,是太宗御用文人!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还让他参与宫中宴集,侍宴赋诗!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主持修《晋书》。上官仪因曾参与修撰工作,才和房玄龄有了交集!  

可是自从李承乾登基以后,上官仪被授予了秘书少监,就如同被人遗忘了一般!  

现在上官仪正陪着陛下在渭县别院听候调遣!  

长孙无忌心里想到:要遭!上官仪有大才,并且常伴君王左右,这有多大本事,李承乾一清二楚!  

而且,上官仪还是进士出身,这简直太有优势了!  

“臣以为上官仪不妥!上官仪乃是秘书少监,常伴陛下左右,若是没有安排就调遣,怕是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接替!  

另外,虽然青州很是重要,但是因为人口和气候的关系,最多也就是个中州刺史!虽然和秘书少监同属正四品,但是秘书少监可是在长安!  

这若是调遣到青州,虽然是平调,但是这可是算外放!  

臣自以为上官仪这么多年兢兢业业,没做什么错事,这若是外放了,岂不是无错而罚?臣以为不妥!”  

长孙无忌哪能让上官仪出现在这个举荐名单里?若是让他出现,怕是没别人什么事了!  

“这…”李象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房玄龄这时候给李象解围了:“辅机此言差矣!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空乏其身!  

青州刺史虽然属于外放,但是却是可以治理一地的主官!不体人间百态,何以为民请命?  

不以事小而忽略,不以事大而轻浮。大丈夫当扫天下,而始于扫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大唐总不能指望着你我治理把,趁着现在还未乞骸骨,多为大唐培养一些办实事,办好事的人才吧!”  

房玄龄说这话够明白了,他是想把上官仪培养成宰相了!这是想让上官仪接替自己的班啊!  

只要上官仪在青州做出成绩,估计很快就会平调回长安,任户部侍郎,紧接着就是户部尚书,最后接替房玄龄,升任宰相!  

而且看样子,房玄龄很是看好上官仪!  

长孙无忌无话可说!  

心里却暗自思量~这上官仪升任,对自己是否有影响…  

思虑再三,没想出什么可以阻止的办法,只能随他去了!  

李象见长孙无忌不说话了,立刻提笔开始书写举荐之人~当然,为了表示郑重,李象把长孙无忌举荐的三人写在了最前面!  

奏折很快就到了渭县别院!  

李承乾拿着手里百骑司送来的密报,脸上阴晴不定!  

上面写着长孙无忌今天的所有态度,言语,还有那袖袋之中,还有很厚一摞的弹劾奏本,是昨天长孙无忌连夜所写的弹劾程鸿的奏本!  

今天程鸿没有去议政阁,所以长孙无忌并未掏出…  

然后就是关于对上官仪的辩论!  

李承乾看完以后,放下百骑司的密报,长叹了一口气:“哎!舅舅,你这是逼着朕要和你有个了断啊!  

保长孙一脉,你不能留!你留下,不但长孙一脉会灭,恐怕舅舅你也难逃善终啊!  

朕,究竟该怎么办啊!”  

这时候,李象的奏本也上来了~先是问候了一下李承乾和苏婉儿,然后写下了青州刺史之事,最后写上了举荐之人和被举荐之人!  

写到~军国大事,儿臣经历尚浅,不好定夺,还请父皇指点!  

李承乾看着第一行那三个名字还有举荐人长孙无忌,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为了长孙家,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上官仪!”  

“臣在!”  

“看一下,这事今天太子殿下送来的奏本,和你有关系!你怎么看的?”  

上官仪接过奏本,一目十行很快看完了!  

最后举荐一栏里,有着自己的名字!  

“臣,全凭陛下定夺!”  

“先别忙,你再看看这个!”  

李承乾递出了百骑司的奏报,当然,只有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的那段争论!  

长孙无忌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