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星星点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伊森手里把玩着一支表面锈迹斑斑的单筒望远镜。  

这支望远镜是当时他从荒山大船上搜索到的。  

应该就是航海日志中提到的那个炼金物品。  

日志的主人说它能够从望远镜里看到各种玄幻鬼蜮。  

伊森拉开望远镜,眯起一只眼往里看去。  

并没有出现书中类似的记载。  

书就是书,桌就是桌,并没有什么变化。  

难道是还需要什么条件?  

他又把日志翻到之前的那一页,仔细研究了一下。  

上面写的是:“在星光下,我看着单筒望远镜里出现的变幻鬼蜮。”  

星光下…  

难道是必须是在星空之下?  

伊森打开窗户,将望远镜拉开朝外看去,入眼的是一片漆黑。  

正当他要收回时,天空中一颗星星忽然跳动了一下。  

紧接着满天星辰似乎都在远远呼应。  

‘唰~’  

“唰~”  

一片片星光撒下。  

望远镜的视野忽然大亮。  

漫天的星光就像一盏盏灯火将整个天幕照的一清二楚。  

在漫天华盖之下,赫然有一道七彩流光的轨迹穿过。  

在众星烘托之下,轨迹逐渐向远方延伸,直至看不真切。  

而在轨迹的两侧却有无数异兽在云海中翻腾。  

它们一个个恣意游走,守在七彩的轨迹之上。  

巨大的身体犹如神话中的神魔。  

正在伊森被漫天幻象所折服时,忽然一只全身长满眼睛的怪物好似感受到了他的目光。  

近百只眼睛瞬间聚焦到伊森的方向。  

吓得伊森赶紧收束望远镜。  

过了半晌,发现并无异兆,这才长出一口浊气。  

伊森的脑海里突然想起了一句诡秘真理: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  

那只百目巨兽肯定感知到了伊森的视线,可为什么没有对伊森发动攻击。  

对方怀有善意?  

这个可能性几乎为零。  

距离如此之远看过去都能感觉到邪气凛然,绝非善类。  

伊森觉得很有可能是对方被一些因素制约,无法离开,或者不能向人类发动进攻,又或者攻击到不了这里就已经消弭于无。  

想到它们的位置都在天空轨迹的两侧。  

很有可能它们被制约或者被禁锢在某一个条件或者范围空间内,只会攻击踏上那条七彩轨迹的人。  

这样的话,就能解释为什么荒山上那艘大船在坠落之前好似受到过异兽的撞击了。  

如果伊森没有猜错的话,航海日志的主人先是得到了自己手里的这只单筒望远镜。  

然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这只望远镜应该就是通往天空之城的路标,顺着天空上的那条轨迹一直走,应该就能找到天空之城。  

航海日志的主人就是为了找到天空之城,才用一份稀有的秘药配方交换了‘人间黎明’这艘飞天大船的图鉴。  

可惜因为‘人间黎明’这艘大船制造难度过高,有些部件是无法满足要求的。  

所以他这才千方百计的邀请当时的矮人名匠前来观看,然后得到矮人的助力。  

不出意外的话,最后的矮人肯定对‘人间黎明’这艘大船的设计做出了修改。  

删掉了一部分的上古稀缺材料,然后加入了当时的制造技术。  

最后踏上了寻找天空之城的轨迹上。  

很不幸他们后来被天空中的巨兽袭击,所以大船坠毁。  

又过了多少悠悠岁月,才被伊森重新进入。  

也不知道轨迹的起点在哪,船上的人又去了哪。  

为什么只有残破的船体和几具骷髅战士,却没有看到任何人类的骸骨呢?  

伊森皱了皱眉头,看着手里的航海日志。  

答案或许就在这里面吧。  

不过时间已经不早,又到了他修炼锻体术的时间。  

“叮…铛!”  

疼,真疼。  

如果要是以前,伊森可能就已经退出这种状态了。  

可是现在,那枚‘十诫’指环的存在像一道紧箍咒把他给束缚住了。  

忍耐。  

十诫包括:信仰、自尊、奉献、不杀、正直、真实、忍耐、和善、沉默。  

其中已经有几项被伊森排除,比如:信仰、自尊、沉默。  

剩下的几项中伊森觉得最有可能的就是忍耐。  

伊森虽然还没有找到这种神文的蛛丝马迹。  

但他的前任持有者,歌夏大帝的事迹可是流传甚多。  

一个开创历史的帝王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  

奉献?你指望一个满心仁慈的人开创帝业?  

不杀?哪个帝王开创伟业不是双手沾满了鲜血。  

和善?所谓人不狠站不稳,更何况是帝王。  

正直、真实?哪一个帝王之路不是尔虞我诈,虚与委蛇?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忍耐。  

只有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痛苦,才能去享受别人享受不到的东西!  

只有忍才能让一个起于草莽的流浪儿一举成为高高在上的帝王。  

只有忍才能度势利导,保留实力,猥琐发育,力挽狂澜。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能百忍则无忧。  

歌夏大帝的一生就是忍耐的一生。  

这是近几天伊森研究红河时代的历史得出的结论。  

所以伊森得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