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人工智能破案(4/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更应该是小菜一碟。  

但林新一没想到的是...  

“抱歉。”  

诺亚方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通话双方的手机号都没有进行实名登记。”  

林新一忘了。现在这年代,开通手机号根本就不需要进行实名登记。  

想从手机号查到机主身份,还得额外花费一些功夫。  

而最重要的是...  

“您还搞错了一点。”  

诺亚方舟的字里行间透着无奈:  

“据我所知,您所在的国家迄今为止,根本就没有建成全国联网的警务数据系统。”  

“包括东京警视厅在内,很多地方还在用纸质文件记录数据。”  

“您所说的‘失踪人口数据库’,根本就不存在。”  

“不过,我可以以东京警视厅的名义帮您向全国各地方警署发送协查邮件,请他们把各自的失踪人口档案传真过来。”  

“当然,这些纸质资料...”诺亚方舟很嫌弃地补了一句:“您得自己翻。”  

林新一:“......”  

“好吧...”林新一终于意识到自己一时激动,精神“穿越回去”了。  

诺亚方舟或许科幻,但这时代却还落后着呢。  

这人工智能还是生得早了一点。  

不然分分钟变成天网,控制世界都不是问题。  

现在诺亚方舟帮不了忙,曰本又还没有全国联网的失踪人口数据库...那这该怎么办呢?  

真的去翻那些传真过来的纸质文件?  

那得翻到什么时候?  

林新一光是想到那书上纸海,头皮就一阵发麻。  

“诺亚方舟,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么?”  

“有。”人工智能回答道:“我可以帮您尝试调取这两个号码的短信记录,通过智能分析短信对话内容,试着确认两名手机号号主的身份。”  

“不过这需要一定时间。”  

“而除此之外...”  

诺亚方舟又很快给出了另一种解决反感:  

“我还可以帮您对那两个手机号码进行定位,确定机主的大致位置。”  

这年头手机还没有装GPS。  

但林新一知道,诺亚方舟说的手机定位,应该是指这个年代便已存在的基站定位法:  

通常,在城市中,一部手机会在多个基站的信号覆盖之下。  

手机会对不同基站的下行导频信号进行“测量”,得到各个基站的信号TOA(到达时刻)或TDOA(到达时间差)。  

根据这个测量结果,结合基站的坐标,就能够计算出手机的坐标值。  

这种定位方法误差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且是目标所处地区的基站越少,误差越大。  

如果是在地广人稀的山区,方圆几公里只有1个信号基站的地方,那这误差就能大到几公里。  

这种手机定位方式肯定不会太精准。  

但如果能通过手机定位知道凶手目前所在的大致位置,那对案件侦破多多少少也会有所帮助。  

于是林新一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诺亚方舟的回应。  

而诺亚方舟没过多久,就又给他发来一条短信:  

“当天在山中通话的两个手机号码之中:”  

“手机号xxxxxxxx,已关机,无信号。”  

“记录显示其最后一次联网时间是13天前,下午3点32分18秒。”  

“这...”林新一意识到了什么:  

13天前的下午,就是那次通话发生的时间。  

而当时通话双方之中的一人,竟然在那天下午之后,就一直关机关到现在。  

“这恐怕就是那位死者的手机!”  

“凶手在将其杀害之后,一定也将她的手机带离现场处理掉了。”  

林新一更加确定,这通电话的通话双方,就是本案的凶手和死者!  

“那第二个手机号码呢?”  

“这应该就是凶手的手机号——”  

“那个凶手,现在到底在哪?”  

诺亚方舟迅速发来回复:  

“第二个手机号目前正处于激活状态,该手机号所连接的基站...”  

“林先生,就是你现在所在使用的这个基站。”  

“什么?!”林新一为之一惊:  

凶手的手机,现在正跟他用着同一个信号基站?  

这岂不是说...  

“是的。”  

诺亚方舟直接通过短信发来结论:  

“你要找的凶手,现在就在这座山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