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四种情况(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一,最快更新柯学验尸官!  

林新一在刚刚验尸的时候就注意到:  

死者头部的创口虽多,但里面却有许多创口,其创口皮瓣的皮肤组织完全没有充血、肿胀等生活反应。  

这意味着,在这些创口形成的时候,死者就已经死了。  

而即便死者当时已经死了,凶手仍旧没有停手。  

他在继续对一具尸体施暴。  

这说明什么?  

“说明凶手是个菜鸟?”  

贝尔摩德嘴角微微翘起:  

“那些第一次杀人的菜鸟情绪紧张,根本拿捏不准分寸。”  

“专业的杀手都能保证一击必杀,菜鸟却总担心一刀杀不死目标,往往要捅上好几刀,才能狼狈收场。”  

“话说回来...”  

贝尔摩德轻轻一叹,脸上浮现出怀念的神色:  

“你当初第一次‘实训’的时候,表现也是这么生涩呢。”  

林新一:“......”  

不要怀念这么奇怪的事情啊!  

这种坏事都是林新一干的,和他有什么关系?  

“总之...”  

林新一板着脸把话题引了回来:  

“老师你说的话部分没错。”  

“凶手在受害者死后还继续对其施暴,一般有四种情况:”  

“第一,是凶手担心死者未死,而额外施加了‘补刀’。”  

这种补刀行为,在法医学上被称为“加固行为”。  

出现加固行为,便意味着凶手是抱着故意杀人的目的在行凶作案。  

说明凶手担心受害者会幸存下来。  

说明...受害者很有可能认识凶手。  

如果让受害者活了下来,凶手的身份就会直接曝光。  

再加上凶手就像贝尔摩德说的那样,是个第一次杀人的菜鸟。  

所以凶手才会这么“神经质”地对一具尸体补刀,生怕自己杀死的人会复活。  

“而第二种情况:”  

“就是凶手跟死者有仇。”  

“所以凶手杀人还不够,还要鞭尸。”  

“他是在发泄自己心中对死者压抑已久的仇恨,所以才会在情绪激动之下,这样疯狂地攻击一具尸体。”  

说到这里,林新一微微一顿。  

他指着死者那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的头部,语气坚定地对贝尔摩德说道:  

“从凶手对死者造成的损伤之严重可以看出:”  

“他对死者造成过量伤害的原因,很可能是第二种——他跟死者有仇。”  

“而凶手假若跟死者有仇,那就也符合了第一种情况:”  

“凶手和死者互相认识。”  

“所以他必须保证自己确实杀死了目标,没有留下活口。”  

不管是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都指向一点:  

“这是熟人作案。”  

“这位蓝泽多惠小姐,可能跟凶手有仇。”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案子就好办多了。”  

林新一的语气变得轻松了许多。  

但贝尔摩德却是微微蹙起眉头,有些在意地说道:  

“万一凶手和受害者本不认识,只是在行凶作案的时候,不小心让受害者看到了长相呢?”  

“如果死者看到了他的脸,他就有了必须杀人灭口的理由。”  

“所以他才会生怕受害者不死,在杀人后还不忘补刀。”  

“这样也能解释得通吧?”  

“没错。”林新一点了点头:“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三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就是,凶手在行凶时被死者看到了脸,所以不得不杀人灭口。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凶手也有可能根本不是死者的熟人。  

“但在这个案子里,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  

“凶手前3次作案都很注意掩饰自己,每每在人前以蒙面人的形象出现。”  

“这一次应该也不例外。”  

“所以,如果死者在生前能看到凶手的脸,那就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她在生前跟凶手发生过搏斗,并在搏斗过程中意外地撕下了凶手的伪装。”  

“但是...”  

林新一微微一顿,转身指向那辆轿车:  

“你看,这辆轿车后门洞开,后座上还放着购物袋。”  

“购物袋上有挤压变形的痕迹,里面装着的商品还散落了大半出来。”  

“而死者脑后也有一处严重的钝器打击损伤。”  

“这些痕迹都足以证明:”  

“死者是在弯腰往车后座放东西的时候,被凶手从身后用金属棍棒一击击中后脑。”  

“从而身体向前倾倒,重重地压到了摆在后座上的购物袋。”  

“也就是说,死者一开始就被凶手从背后偷袭得手。”  

“而她脑后的那处钝器打击损伤十分严重,足以让一个成年人彻底失去抵抗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她恐怕不会再有力气跟凶手搏斗。”  

说着,林新一又回头指向那具尸体:  

“而死者身上的损伤分布情况,也同样能证明这一点。”  

“她身上的所有损伤都击中在头部,而且损伤分布的位置十分集中。”  

只有头上有伤,身上没伤,说明死者完全是被动挨打,根本没跟凶手发生搏斗。  

不然,在手臂、肩膀等部位,应该都会出现格挡凶手攻击而留下的抵抗伤。  

而损伤分布位置集中,则更加说明:  

死者在挨打的时候已经基本没有了抵抗之力。  

所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