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千里眼(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控火术更强,但练武也不能懈怠。”  

陈季川站起身。  

从旁拿起砂袋、沙衣,给陈少河绑上、穿上。  

从一开始的四斤重量。  

一个多月下来,已经增加十六斤,每天能跑四五十里山路。  

近些日子。  

陈季川从盛大阳父子身上临摹出‘燃血术’,帮助陈少河推拿气血,每日进步更为明显。  

“道理我都懂。”  

陈少河咧着嘴,绑好砂袋,穿好沙衣,嘴巴里嘟囔道:“控火术不好提升,但练武只要刻苦用功,就能变强。我还要找武胜门、找漓水帮报仇,不会偷懒的。”  

陈季川听的一笑。  

弟弟让人省心。  

他心底也轻松不少。  

要是陈少河不愿意练,哪怕他手段再多,再如何严厉,只怕都不管用。到时候不但兄弟感情变差,而且这毕竟是亲弟弟,他自己也舍不得真下重手。  

这也是大燕世界中许多江湖中人,常常将自家子弟,交给好友、别门别派操练的缘故。  

没别的原因。  

只因为自身骨肉,难下狠手罢了。  

不少亲自教导的,即使自身是宗师、大宗师,教出来的也多是草包。  

造成‘虎父犬子’的结果。  

太阳缓缓升起。  

时间缓缓流逝。  

陈季川与陈少河天不亮就起,在灵枣树下修炼内功。等到内功火候到了,又修炼各种外功,捶打身体、锻炼气力。  

陈少河刚踏入修行道路。  

外功方面,陈季川给他挑了‘陆地飞行术’、‘铁牛功’、‘卧虎功’以及‘浪裹功’这四门武艺。  

陆地飞行术不用多说,这是跑路功夫,少了什么也不能少它。  

铁牛功锻炼肚皮,又能增长气力。  

卧虎功既练脚趾,又练气力,到高深处,还能领悟暗劲,早些修炼,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至于最后的浪裹功。  

此功又名‘泅水术’,练在身上,到了危急时候,一个猛子扎进江河里头,兴许能逃脱性命。特别是在始安郡这种水系发达、水网纵横的地界,‘浪裹功’更有奇效。  

每练一功。  

陈季川都要给陈少河敷药、推拿。前者治外伤,后者行气血。  

内外并行。  

功夫进展甚至比当初初入大燕,初学铁牛功、玉带功时的陈季川还要快。  

眼见着才练一个月出头。  

四门功夫这就要直奔着第二层去了。  

倒是神扑刀。  

这内功心法八九岁的孩子都能练,可进度缓慢,‘燃血术’起到的助力也小,远不如外功进步的快。  

但陈少河之前每日都吃一枚灵枣。  

搬运内息。  

炼化其中灵气,内功反而进境不慢,两月下来,恐怕还要在铁牛功等外功之前踏入第二层。  

陈少河的实力在进步。  

除了控火术之外,逐渐也多了自保之力。  

陈季川也没闲着。  

有大燕世界四百倍的时间差,他在现实中,不需要琢磨各种绝艺、内功中的关窍,修炼起来简直是一马平川。  

源力相助。  

一直在快马加鞭的追赶大燕世界的进度。  

在大燕世界悟出暗劲之后,现实中更是轻松练出。  

以暗劲洗练肉身、洗练内脏,这就好比是练成了九阳神功,往后不论是修炼陈门七十二绝艺,还是神扑刀、鬼跌剑等内功,全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进步堪称神速。  

前几日。  

身体素质达到六级,神扑刀也达到第六层,这已经追平大燕世界。  

唯一差的,就是火候了。  

这一日。  

练功之后,陈季川没有跟往常一样,去阳朔、永福、理定等县游走。  

而是去到南面,阳朔县与理定县交界处。  

远远地。  

“开!”  

陈季川人在林中,右眼忽的出现双瞳。  

双瞳诡异,照见远方。  

好似是开了三百六十度的全景模式,陈季川的视野时而坐地望天,时而俯瞰大地,直将方圆三十里都看了一遍。  

千里眼:白玉京之主陈季川自‘病尉迟’方栋身上异术‘千里眼’临摹而来,眼观八方,可观千里。注:目前为第三层,可观方圆三十里,不可穿透。  

“千里眼。”  

这是陈季川新得的法术。  

“‘病尉迟’方栋。”  

这是白玉京新收的成员。  

这些日。  

陈季川除了修行,还做了其他许多事情。  

譬如说。  

每日修行之后,都要行走四方,去寻找藏在民间的异人。他有洞悉术,即便异人隐藏的再好,也逃不出他的法眼。  

两月下来。  

看过百十个村落,看了上万人,总算有收获。继盛大阳、盛小天父子之后,又让陈季川发现两个‘在野’的异人。  

其中一人名唤‘方栋’,家住西面灵川县小杨村。  

方栋年二十八,年轻时候为人轻佻,喜欢偷看女子,不料一日偷看时,被女子身旁婢女扬来一把泥土,害的方栋眼球上生出了一层薄膜。  

过了一宿。  

两边眼球上,起了如同螺旋状的厚翳膜,用各种药物医治,都不见效。翳膜挡住瞳孔,两眼不能视物,跟瞎子无异。  

乡人多说,方栋这是糟了报应。  

被人指指点点,看不见听得着,方栋又羞又愧,从此洗心革面。  

他听说佛家的光明经能消除灾难,就手拿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