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升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多尼和罗托虽然不服洪承畴,但是在这当口,洪承畴的策略在目前无疑是最稳妥的了。  

在散帐之后,总督府就是发出了调铜仁之兵转入湖广的军令。  

身在平头土司处的梁懋宸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手上的嘉奖令,以及加他为偏沅布政使的文书。  

洪承畴一脸疑惑地看着铜仁送过来的急递,陷入了沉思,饶是他智计百出也想不明白对面的靖南军为什么会杀入贵州。  

不应该呀,从铜仁至湖广的官道,水网林立,群山纵横,若是贼寇意图从贵州进攻湖广,在这群山之中,他们不怕被打伏击吗?而且从贵州入境湖广的话,如此漫长的补给线,一旦被切断,那就会全军覆没。  

这个道理只要是个知兵的都懂,这小李贼不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要不然平郡王和平南王也不会败亡了。  

想到这里就是开口道:“皮林县在贼寇入境黎平和铜仁期间,以文弱之身尚且上城协守,于贼寇的长刀之前,面不改色,奋勇上前,本官有意调你至布政使衙门任职,你可愿意?”  

张应洪大喜连忙拜倒:“属下多谢大人抬举,从此必以大人马首是瞻。”他此前不过是个从七品的知县,进了布政使衙门,那可是平步青云了。  

张应洪因为一份奏报升官,令其余的官员皆是羡慕,一个个巴巴地看着梁懋宸。  

“本官此去偏沅,布政使衙门缺额甚多,诸位可与本官同往。”梁懋宸也知道不能厚此薄彼的道理,他那份奏报,在场的官员均是一清二楚,若是谁说漏了嘴,那就要大祸临头了。  

黎平知府等人皆是大喜过望,纷纷拜倒行礼。  

上头有了调令,梁懋宸自是不敢耽搁,连忙吩咐众人收拾行装,启程转入湖广,在危急关头救了张应洪的宋万等人自是跟随一众清廷官员堂而皇之地转入了湖广。  

而白安部在进取铜仁后,即将城中物资洗劫一空,又将黎平和铜仁两府的百姓全部迁往了柳州,以充实柳州的人口。  

郭廓宇派人进入铜仁府打探消息时,府城的百姓早已人去楼空,对此郭廓宇更是认同了洪承畴的判断,即靖南军攻打铜仁是假,不过是为了诱敌深入意图围歼入境增援的清军。  

至铜仁战役结束,白安率军返回柳州的同时,梧州讲武堂已经初步建成,李兴即令第三镇镇将秦风为总教官会同广西巡抚宋广坤负责讲武堂事宜。  

可是贼寇若是欲攻滇黔也不应该打铜仁呀,那亦是舍近求远之策。  

“洪督,贼寇攻打铜仁,我军如何处置?”信郡王多尼也想不通这小李贼打铜仁到底是耍什么花枪。  

“非是本督不愿进兵,只不过两湖之兵新编不久,我军目前能战的也就是云南之兵,而据探子来报,桂林和柳州皆有贼寇所建之堡垒,平郡王和平南王皆是久经沙场之人尚且在贼寇的堡垒前束手无策,若是攻城受挫,本督只恐军心尽丧呀。”  

“不过诸位放心,如今李贼虽占了两广之地,然其内部不稳,各种势力交错参杂,如果我大军压境,其还能抱团取暖,一旦稍有松懈,其内部必然不稳,据本督估计最迟三月份简亲王大军就会至闽赣,到时候宁南将军要出现,本督让你为先锋。”  

“这梁懋宸到是忠心耿耿,本督又岂可寒了忠臣之心,就凭他那些残兵败将如何是贼寇的对手,本督这就给郭廓宇传令,让其着铜仁残军入境,再封死铜仁至湖广的官道,至于梁懋宸则传令嘉奖,让他到偏沅做个布政使吧!”  

长沙总督府行辕。  

“小李贼兵进铜仁,必然是有所图谋,据梁懋宸奏报,贼寇军马逾万,他居然能在贼寇破城之后死战得脱,本督以为这是贼寇的诱敌之计。”在认为靖南军不可能从铜仁出兵湖广和滇黔后,洪承畴就是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洪督的意思是贼寇可能在铜仁设伏,吸引我军入黔?”宁南将军罗托想了想就是说道。  

时下湘南诸府的棱堡已经建成了数座,这些堡垒控扼着从广西进入湖广的官道,至于铜仁方面,小李贼除非疯了才会由铜仁进军湖广。  

洪承畴也认为在小李贼连续阵斩名王,两广俱丧的情况下,有必要对敢于和贼寇作战的官吏进行表彰,不管梁懋宸所说的是真是假,都必须要拉出一个敢于和贼寇死战的来提振清军的人心和士气。  

“洪督,贼寇既然出兵铜仁,我军是否可以进取桂林?咱们湖广目前拥兵十万,若是一味求稳,本将恐怕北京那边不好交代呀。  

宁南将军罗托自从转入湖广后一直就想着进取两广,他这话明着是说洪承畴一味求稳,暗地就是指责洪承畴拥兵十万却不思进取。  

洪承畴用兵一向求稳,在没有必胜的把握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动兵,当年李定国两蹶名王,洪承畴总督西南后,就是扼守要路,先堵死明军的进军路线,方才稳定了西南局势。  

现在对付两广的靖南军,洪承畴亦是做同样的打算。  

这不能够呀,铜仁由于地处偏僻又不是富裕的地方,他这个铜仁知府不过是从五品衔,而且是丧师失地的地方官员,如今就凭一份奏报就升到了偏沅布政使,偏沅虽然贫瘠,但是这也是三品大员了。  

看着面前一众恭贺的官员,梁懋宸的目光不由地看向皮林县令张应洪,盘算起来,这张知县也是个有主意的人,若是去了偏沅,将他就在身边,到是好替自己出谋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