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碰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高坡之上,靖南军的动向罗可铎一览无余,看到一千余名靖南军骑兵向右翼移动时,罗可铎这才明白李贼敢于和他野战的原因,靖南军的骑兵并不比他差多少。  

他身旁的正红旗固山额真伊尔德看了片刻,提醒罗可铎道:“平郡王贼军看来也打算右翼突破。”  

罗可铎点了点头,传令骑兵不必理会靖南军骑兵,直接向他们右翼发起进攻,务必要将靖南军的主力吸引到两翼。又令线国安准备,一旦靖南军有从中军抽军回防右翼动作,立时就要趁势杀上去。  

右翼和左翼绿营兵也同时接到了平郡王将令,让他们务必将两翼的贼寇牢牢牵制在两翼。  

此次会战罗可铎没有对绿营兵抱有太大的希望,但是只要广西绿营和贵州绿营能够牵制住两翼的靖南军,那中路的正红旗汉军就可以全力猛攻李贼的将旗。  

在激昂的战鼓声中,明清双方渐渐靠近,震天的火炮声从双方后阵传来。  

无数的炮子落在双方的军阵之中,溅起一朵朵血花。  

隆隆的炮声中,近两千满蒙骑兵率先出动,右翼的清军骑兵迅速汇集起来开始猛攻当面的靖南军数千骑兵冲阵,仿佛一股洪流,造成的声势惊天动地,马蹄声只踏的大地为之颤抖。  

靖南军右翼的是秦风的第三镇,习练白杆兵军阵已久,而且在扫荡粤南的期间以战代练,军士之间的配合和战斗力可谓是靖南军各镇中最强的。  

所以李兴将其调至地形开阔的右翼,就是为了能够起到迟滞满蒙骑兵的作用。  

果然不出李兴所料,第三镇和满蒙骑兵甫一接触,虽然当场阵亡了数百名士兵,但是后队的士卒迅速补上,居然抗住了满蒙骑兵势在必得的一击。  

正红旗满洲都统伊拜看到对面的靖南军步兵居然在他马队的冲击下还能不溃败,也是暗暗称奇,但是他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当下骑枪一招,命令麾下的马甲继续冲阵,同时命令贵州总兵王平随骑兵冲阵。  

面对满蒙八旗本就勉力支撑的第三镇在王平部加入战阵之后,顿时力有不支,只得边打边退。  

相比于右翼的焦灼状态,左翼清军却取得了重大突破,朱统的新二镇不过成军月余,在广西绿营的攻击下很快就不敌败退,开始沿着狮卧山向后退去。  

战场上满是厮杀的敌我两军,数万人汇集一处厮杀,令得观战的罗可铎一时也无法看清战场上到底发生什么,但他看到靖南军左右两翼的旗帜都在向后方撤退,心中立时大喜,知道骑兵和全节部这是得手了。  

他正待发令让各军继续攻击的时候却发现此前的突破并不是什么好事,靖南军右翼的骑兵动了,一千五百余名骑兵卷起漫天的烟尘直扑他的满蒙骑兵而来。  

罗可铎双拳紧握,额头上青筋毕露口中喃喃自语:“好!那就看看骑兵对决谁能获胜。”  

但是出乎他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靖南军的骑兵并不比他的满蒙骑兵逊色,甚至比他们更为凶悍。  

安巴和扎克以及明达礼等人血红着双眼拼命地砍杀自己以前的同僚,他们需要发泄,发泄皇帝的不公,发泄被靖南军逼降的耻辱。  

一方人多势众,一方含恨出手,两方的骑兵居然打成了平手,只有那不断落马的士卒昭示着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满蒙的骑兵被已方的骑兵缠住后,秦风自然不会对当面的贵州绿营兵留手了,他骑枪猛地一招,麾下的长枪兵瞬间分成无数个二十五人的方阵,向贵州绿营涌来。  

王平恨恨地看了一眼正在和靖南军骑兵鏖战的满蒙兵,只得硬着头皮带着各部迎向了靖南军的第三镇。  

两翼打的热火朝天,中路的线国安部此刻也和靖南军的中军撞在了一起,定南蕃下的汉军骁勇善战,俱是从辽东跟随孔有德的老汉军,但是李兴的中军也不弱,在于佑明的指挥下,鸳鸯军阵居然能力抗汉军。  

罗可铎在高坡之上俯视整个战场,看到中路和右翼均陷入苦战,只得将目光转向了取得突破的广西绿营。  

全节和徐天佑、张远等人击溃了靖南军第三镇后,意气风发,一个个好不得意,指挥着各部对着朱统所部靖南军穷追猛打,誓要将这几个月来受的气发泄出来。  

“杀,给老子杀光这帮贼寇。”杀的兴起的全节等人带着亲卫亲自追击溃败的靖南军。  

“好、好、广西绿营真是好样的,此战若胜,全节等人当为首功。”高坡上的罗可铎抚掌大笑。  

这时异变突生,当全节等人一路追击到狮卧山脚的时候,狮卧山上响起了震天的火炮声和密集的火铳声,无数的炮子和铳子倾泄在全节的军阵之中。  

遭到突然袭击的绿营兵瞬间崩溃,如同潮水一般往后阵退去,全节一退,刚才狼奔豕突的朱统却又打起了旗号带着各部开始追杀广西绿营。  

然而朱统部也只得依靠狮卧山靖南军阵地上的火力支援方能应付全节所部的广西绿营兵。  

一时之间狮卧山下的战局双方都陷入了困境,谁也不能率先打开局面,战阵之上到处是冲天的鼓炮声和喊杀声,不断地有人被砍死或者砍伤。  

此时的李兴和罗可铎知道他们谁都输不死,两个人都在等,看谁最先按捺不住动用最后的底牌。  

和左翼的新一镇与广西绿营相持不同,右翼的战局此刻正朝着靖南军有利的方向发展,利用骑兵营和满蒙骑兵交锋的空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