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晋王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兴返回梧州后便着宋广坤将唐王夫妇安置好,然后就在军帅府召集梧州的一众文武官员一起面见晋王使者。  

那使者不是别人,正是在丽江投降的万支笔,还有在金虹投降的马惟兴。  

原来李定国自永历帝移跸之后,便撤出了玉龙关,想要追上朱由榔,却被吴三桂衔尾追击,双方战了数场,互有胜负,无奈之下只得退往孟艮,此死时他身边兵马已不足五千。  

而吴三桂占了永昌之后,更是命吴之茂,夏国相等人分守关隘,隔绝了李定国回返云南的通道。  

此时永历帝又被马吉翔挟持逃奔缅甸,李定国只得和白文选各自行动,由白文选入缅寻找天子,他则留在滇西继续抗清。  

至五月也就是李兴大破索浑之时,在云南的明军残部贺九仪、祁三升、魏勇等将分别来投。  

李定国军势复振,便移师澜沧连接土司继续抗清,后被清军击败,只得返回孟艮,直到六月中旬方才收到郭之奇奏报,时李定国因屡次作战失利,又担心天子安危,积劳成疾。  

当看到郭之奇言及李兴在弥勒州全歼清军万人,阵斩清廷议政大臣镶白旗都统索浑时,整个人似乎都轻松下来,又看到郭之奇为李兴的请封奏疏。  

李定国不由地眉头大皱,这总督桂、粤、湖广总兵官,他身为假黄钺代天子出征的亲藩自是可以替天子做主。  

但是兴国公之爵他哪里能替天子代授,现在虽然天下板荡,海内沉沦,他若是替天子作主岂不和孙可望那些篡逆之流一样了吗?  

李定国深知兵法,既闻李兴在滇南大捷,时下广西空虚,必然前出桂粤,然而桂粤二省的明朝勋贵多如牛毛,或占山自守,或居于海岛,就凭李兴一个靖南侯的爵位是万万不能服众的。  

所以这国公又必须要封,天子又远在缅甸王都阿瓦,他只得和巩昌王白文选以及大学士扶纲等人协商。  

白文选和扶纲闻得滇南大捷也是喜不自胜,对于郭之奇请封兴国公的奏疏也是大加赞同,表示时局危若累卵,万不可寒了李兴之心。  

可是没有天子明诏谁又敢作主,扶纲到是认为可由晋王和巩昌王联名颁布诏命先加封李兴,然后再派人去阿瓦请求天子诏书。  

李定国自奉永历之后一如当日东勋李成栋对永历一样恪守臣节,如此僭越之事哪里肯做。  

李定国既然不肯,白文选更不可能附署了,二人一致认为必须先救回天子然后方可替李兴请封兴国公之爵。  

但是按时间推断,目前李兴必然已经兵临两广了。  

未免两广的抗清武装不能同心协力,李定国直接以假黄钺持节亲藩晋王的名义加封李兴为提督桂、粤、滇、黔、湖广军务总兵官。  

并将自己的配剑以及永历赐予的王命旗牌交予郭之奇的信使,让其一起带给李兴,为防路途有失,更是派了万支笔和马惟兴二人护送,更让二人在李兴处听命。  

万支笔和马惟兴二人本是降将,虽然畏惧李定国,但是对大明目前的局势却是毫无信心。  

然而滇西边陲又十分贫瘠,与其在这受苦,不如去寻李兴,如果实在不行大不了到山中落草为寇,反正两广山地又多,还怕没地方当山大王。  

然而他们一路行来,却是捷报连连,等他们赶到梧州时,李兴已经杀进了肇庆。  

二人又惊又喜,惊的是这李兴真的太能打了,居然在梧州抗住了清廷的三王围剿,更是借势一路杀进了肇庆,他俩不敢怠慢,急遣信使去晋王处汇报军情。  

今日他俩刚刚起身,便接到李兴回到梧州的消息,二人不敢耽搁,匆匆洗漱了一番就直奔李兴行辕。  

李兴闻得晋王使节到了,也是连忙带人出府迎接。  

马惟兴和万支笔本就是孙可望驾前军中将佐,和李兴军中的陈博和万有才等人也是相熟,众人寒暄之后。  

万支笔清了清嗓子正色道:“晋王手谕,靖南侯李兴听令!”  

李兴连忙躬身行礼道:“末将李兴谨尊晋王令谕。”  

“前者滇京沦陷,滇黔沉沦,天子南狩,国朝几无一片寸土,值此天下颓倾之际,滇南提督靖南侯李兴屡挫强敌,旬日之内索浑授首,破敌万余。”  

“孤奉天子诏命,掌万军,明赏罚,特晋李兴为提督滇、黔、桂、粤、湖广总兵官,更授孤之剑,及王命旗牌,所辖之地各路明军不服号令者可斩之。”  

李兴听后大喜,连忙恭声说道:“末将多谢晋王,必定以恢复两广,扫平天南为已任。”  

郭之奇闻言大急,他可是保奏李兴为兴国公的,而此次梧州大捷,克复梧和肇庆两府,就是封王也够了,然而如今虽然收到晋王谕,但是这封赏却远远不够。  

所以他连忙问道:“本阁请封兴国公的奏疏圣上怎么没批复。”万支笔将手中谕令交给李兴后,却是黯然说道:“晋王自退出玉龙之后,天子已经南狩缅甸,巩殿下派人联络却毫无讯息,没有天子明诏,谁敢下旨。”  

郭之奇闻言之后也是大怒,如此天下板荡,海内无主,将士有功而不得封赏,长此以往,岂不寒了天下人心。他此刻不由地对永历帝生出了一份怨忿之心,晋王尚在国内,如何逃奔缅邦。  

其实靖南侯也好,兴国公也罢,李兴对爵位毫无半分兴趣,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  

但是李定国让他提督桂、粤诸省军务,并将所持之剑以及王命旗牌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