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这不可能(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接风洗尘,一番宴饮。  

柳清明比司明冠想的还要更容易接触一些。  

作为阵痴大师最钟爱的弟子,也是被誉为年轻一代中阵道造诣颇深的那个人,柳清明的实力虽还在筑基后期,但只能说人与人不能一概而论。  

无论是他的资源、背景还是人脉,远不是寻常人可以想象之物。  

这样的仙道贵公子,反倒不像他们这些做什么都要盘算一番的小人物,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觉得凡俗王朝有意思,也不怕耽搁修炼,还有心情去详细了解一下,可见其闲适。  

若是他们也这么做,多半要打上一个“不务正业”的标签,活该晋升不上去。  

可这件事换到柳清明的身上,那就只能说是贵公子博学多才,博采众长,连对凡俗之事都了解的那般深刻,实在让人钦佩。  

事实证明,对待不同的人,同一件事评判的标准并不一致。  

丰盛的宴席之上,柳清明数次提及那墨家、儒家、法家,反倒是让司明冠有些后悔。  

本以为你是阵痴弟子,会对夏朝的阵法最感兴趣,哪能知晓竟然钻研起夏朝的治国之道来了?  

早知如此,他还是应该了解一番夏朝历史的,别管有用没用,起码能跟柳公子相谈甚欢不是?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只能乖乖点头应和,不咸不淡的吹捧几句,活脱脱像是个马屁精转世,太没有含金量。  

好在柳清明大概也是已经习惯了这种对待,并没有继续在这个话题上深聊下去,转而谈起了此间风情。  

“天锁洞开之后,此世灵气之活跃世所罕见。不知有多少机缘造化应运而生,又要掀起怎样的波涛。  

只可惜,来的路上,我看那天锁洞开之下,此世之变故甚是剧烈,又不知有多少国度灭亡于此,战乱不熄。  

一兴、一衰之间,得之失之,千载变化凝现于短短数十载,怎不叫人惊叹。”  

柳清明品着自夏朝皇宫拿出来的珍贵酒水,颇为感慨的说道。  

“人生在世,犹如杂草,岁岁枯荣。纵是野火煅烧,一地灰烬,来年亦是满地青葱,年年岁岁人相似也,又有几人留意?  

惟有在野草中脱颖而出,化作参天大树者,才能挡风避雨,傲然于世。纵是野火加身也不磨躯干,纵是疾风骤雨也难损枝叶,才是我辈修行者的追求。”  

司明冠精神一震,你要是提这个我可就不困了,“凡俗之辈,短短数十载,悠然而过,过也无痕。  

唯有像柳公子这样,注定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之人,还愿意俯身看一看满地杂草,寻常草木,顾及自身便已殊为不易也。”  

一袭话语,很是有几番禅机在。  

没吃过猪肉也总是见过猪跑。  

对于夏朝的历史,司明冠虽未特地了解,但跟凡俗王朝打交道这种事情,他可是做的多了。  

别说是普通的百姓了,纵是那一个个傲然于世的王朝,说崩塌也就崩塌了,几十载换个皇帝都不算什么,直接换国号的都比比皆是。  

若连这都要一个个记下来,那这辈子啥也不用干了,还修什么仙呢?  

仙即是超脱。  

不与草木同休,不惧山河之变,不因俗世而改!  

伟力加身,并肩日月。  

一怒则风云色变,安居则四海平升!  

仙者,一人一山。  

这本就是一条独行之路,哪里能让人处处流连?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用在了求道上,那就少有心力再去关注太多‘杂事’。  

作为活了两百岁的筑基修士,司明冠在这一点上极有感触。  

在年轻的时候,谁还不是个热心肠呢?  

只是百载岁月,雨打风吹,故人远去,故友做古,一个个新的名字传入耳中,一个个让人热血澎湃的人杰你方唱罢我登场。  

他早已不是最开始那个初次攀登仙道的人,也已经明白,自己并不属于这片天地中的主角。  

而是话本故事之中,只能在旁叫好的路人而已。  

没被顺手拍死,都算自己命大。  

活了两百年,还在筑基,就已经说明他真没什么修行天赋,不得不偏向经营类的事业。  

此生大抵都不可能问道金丹,向天再借五百年。  

自然也没有了那一份勇夺争先的气魄了。  

年轻人身上有着老人所羡慕的朝气,老人身上有着年轻人无法比拟的经验。  

可经验尚且能够积累,那份心气一旦丢掉,朝气也就再也没有了。  

“司师兄这番话,倒是感触甚深。”  

柳清明先是轻轻点头,随即说道:“杂草岁岁枯荣,年年新生,传承有序,便是野火煅烧也仍能生长,人又何尝不是呢?  

烧不掉的杂草,终将被烈火锻造的更加强盛,就如这夏朝。  

我一路走来,见过的凡俗王朝不少,战乱比比皆是,国破家亡者不知几何,百姓流离失所,白骨横陈于野。  

可这夏朝同在一处天地中,却全然是另一番光景。既无战乱,亦无饥荒,百姓富足,生活安康。难道这夏朝比之其余国度,还能算是杂草么?亦如经历了野火后的参天大树也!  

视之如杂草,则万物蒙尘,不显其华,实非修行之道。”  

“柳师兄所言甚是。”  

司明冠点头,微笑,却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说下去。  

这夏朝何尝不像是仙道中的柳师兄,而其他国度,又何尝不像是他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