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语惊鬼神,轩然大波(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家‘人性本恶’的观念,但与荀轲的化性起伪相比,他觉得“仁义”是虚假的东西,是只留在众人口头上的东西。  

如果仁义真的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话,哪里还有儒家什么事情?墨家早就遍布天下了!  

由此推出,仁义上比墨家弱了一筹的儒家也得往后稍稍,墨家做不到的事情,儒家凭什么可以做到?  

你荀轲是厉害,你敢说自己比墨子还厉害不成?  

墨子、禽厘胜办不成的事情,荀轲就可以做到?  

是,一个人的确可以做到,甚至一小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墨子和禽厘胜,乃至那些墨者都做到了。  

天下人呢?  

为之奈何!  

你的道理放在儒家可能很对,放在天下却是不对的。  

这已经是公然攻击儒家了,丝毫不亚于儒家和墨家之争。  

只是商更“不要脸”,因为他根本不信什么仁义,并且直接拿到台面上去说。  

如果刨除掉最核心的仁义,只看礼法二字,那礼不过是摆设罢了。  

干脆点,直接讲法不就好了!  

何必还要脱裤子放屁,来引申出仁义二字?  

正如他所言:当今争于气力。  

气力是什么?  

是武力,是实力!  

是宗师、是钱财、是百姓、是粮食是一个国度能够拿到最终胜利的关键之所在。  

四国如今仰夏朝鼻息,是因为夏朝比四国都更加仁义么?  

这倒是真的,可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夏朝有一位大宗师坐镇,四国不得不摇尾乞怜。  

什么感悟墨子的恩德,都是用来哄一哄底层百姓的。  

可商并不知道这其中的隐秘,却已经洞悉了这其中的关键。  

此子,了不得!  

承平帝心潮起伏,百感交集,恨不得现在就拉着商的手秉烛夜谈一番。  

他这辈子,想要做出超过王莽的成就,大抵是不可能了。  

你看看王莽手下的都是谁?  

公尚过、荀轲、禽厘胜!  

一个是夏朝几十年如一日的百官楷模,一个是儒家领袖,一个是墨家巨子!  

他手底下又是什么班底?  

是,荀轲的确还在夏朝,但他是上一任的老臣,哪怕如今是他继位,做出来的功绩,也根本不会算到他的头上去!  

儒家是在王莽在位时兴盛的,也是一步步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此后儒家的成就,也理所当然有王莽一份,哪里轮得到他染指?  

可谁能没有野心呢。  

儿子的成就,也不一定非要屈服于老爹,甚至儿子理当尽其所能的超过老爹,不然哪里来的薪火相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发展的常理,一代不如一代那早就灭亡了!  

遗憾的是,总有些俊杰才情远超常人,堆砌出的高峰让人看上一眼便心生绝望,还怎么去超越?  

那叫不世出的奇才。  

年号承平,其实已经代表了他的无奈。  

这种无奈是个人成就上的无奈,与憧憬先帝与否无关。  

可现在,承平帝却看到了一个好苗子。  

一个好好培养,可能会不下于荀轲、禽厘胜的好苗子!  

不知不觉间,承平帝的脊背已经挺得笔直,极为专注,神采奕奕的盯着商看去,眸子眨都不带眨一下的。  

贤主难遇,良臣亦难求也!  

但他这么开心,有一些人就很不开心了。  

“荒谬!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此人妖言惑众,竟视人道为牲畜,实乃天下之恶!”  

一个儒生已经跳到了讲台上,拔出剑来,怒发冲冠,“如你这种漠视苍生,排斥礼仪的禽兽,留在世上也是一个天大的祸害!今日我要与你决斗,生死勿论!”  

商的言论,不出意外的大大激怒了儒生。  

这是极端严重的挑衅。  

道义之争,比生死犹甚之!  

商将仁义二字当做无物,便是将儒家当做无物,这是绝对无法忍受的。  

如果连核心观点都可以舍弃,那还要儒家干嘛?  

如果人连仁义都没有,那与牲畜又有何种区别?  

人之所以为人,便是因为有了衣冠,有了礼数,懂得事理,有仁爱之心,恻隐之情。  

不要这些,人也不过是披着人皮的野兽罢了!  

商秉持的观点却忽视掉了这些,只讨论仁义本身不被绝大多数人信奉,无法做到说的和做的一样,所以仁义是虚假的,这让儒生们根本就无法接受。  

别说是儒生忍不了,也就是墨家大部分已经离去,不然现在墨者也得上台跟商搏命。  

大家都是来参加这场盛会的,你倒好,直接将台都给拆了,岂能容忍?  

“时代会发展,事物会有所改变。千、万年前第一个钻木取火的人是人中圣贤,到了今日可还有人钻木取火?众人必会嘲笑他的愚钝,难不成还会纷纷效仿?  

上古的帝王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着锹锄带领人们干活,累得大腿消瘦,小腿上的汗毛都磨没了,就是奴隶们的劳役也不比这苦。这样说来,古代把天子的位置让给别人,不过是逃避看门奴仆般的供养,摆脱奴隶样的繁重苦劳罢了;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也并不值得赞美。  

如今的县令,一旦死了,他的子孙世世代代总有高车大马,所以人们都很看重。因此,人们对于让位这件事,可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