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分裂的西荒(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手——如果西荒是我们的对手——分裂不合,一盘散沙,所以更脆弱,有利于我们分别定计,各个击破。”  

他耸了耸肩,一脸嫌弃:  

“但是…威廉姆斯?”  

基尔伯特看着他夸张的表情,笑了。  

“分别定计,各个击破。”  

基尔伯特像六年前的课上一样看着他,眼中不无赞赏:  

“就像六年前,您在埃克斯特所做的那样?”  

泰尔斯一顿。  

他发现,跟老乌鸦不设前提、循循善诱的鼓励问句比起来,基尔伯特的设问更加明确、有意,指向清晰。  

“是的,就像埃克斯特。”  

王子皱眉点头:  

“除非我们非逼着他们站在一起,捐弃前嫌,共同抗…抗璨星。”  

泰尔斯使劲咽下了末尾那句吐槽式的“多亏某个耍双头枪的帅气小白脸”。  

基尔伯特一边点头,一边笑了起来。  

“请勿误解我,公爵大人,事实上,我很赞赏您的想法。”  

“但是殿下,采取何种策略,我想这取决于我们面对怎样的对手。”  

泰尔斯又发现,跟普提莱那充满讽刺嘲弄与个人恶趣味的反问比起来,基尔伯特更喜欢直接的叙述。  

“埃克斯特,它是星辰立国数百年以来的第一大敌,国境千里,易守难攻,民风彪悍,凶性未驯,加之兵强马壮,雄主辈出,是我们哪怕在极盛期也未必有把握压倒的、宿命般的强悍天敌。”  

外交大臣像是感慨着什么,稍停了几秒后,这才幽幽道:  

“于我们而言,一个分裂的埃克斯特,自然要比统一的巨龙国度更加符合星辰的利益。”  

下一秒,基尔伯特的眼神变了。  

“但是,西荒?”  

“这里是星辰的领土,其领主是陛下的封臣,他们仅仅是棋盘一角,对我们而言,尽在掌握,势在必得。”  

基尔伯特的目光锐利起来:  

“在此情况下,这棋盘一角的混乱和分裂,对我们真的有利吗?”  

泰尔斯蹙眉疑惑:  

“怎么说?”  

基尔伯特笑着清了清嗓子,先是望向远处的灯火,这才娓娓道来。  

“两千多年前,鼎盛时的远古帝国横跨大陆,下辖双领、五区、一十九行省。”  

到了这一刻,泰尔斯才从他的语气里发掘了几丝老乌鸦和普提莱讲故事的影子。  

“但在这二十六处已知之地里,最让凯旋之都和天马御座头疼的,不是强大的北地,不是古老的沙文,不是险峻的荒山,不是复杂的绿心,不是难驯的基瑟里和狂野的聂达,甚至不是音讯难通的焰海与鞭长莫及的远东…”  

基尔伯特话音一转:  

“反而是帝国西南,偏乡僻壤,微不足道的荆棘地。”  

荆棘地。  

泰尔斯回想起身在北地时所学的世界地理,幸好,关于荆棘地,北地人倒是没什么好隐晦的。  

凭着回忆,王子试探着反问道:  

“因为他们保守排外,从不服膺外来者,甚至是帝国的统治?”  

“我在北地人的书上读到过荆棘地的千年谚语:‘荆棘之子,皆为反抗而生’。”  

基尔伯特点点头,眼里有种“北地人终于肯读书了”的欣慰感:  

“是的,殿下,是的,但不止如此:荆棘之子们非但不服膺外来者的统治,更不服膺他们自己人的统治。”  

泰尔斯露出疑惑的眼神。  

基尔伯特露出笑容:  

“早在帝国崛起之前,小小的荆棘一地就以分裂混乱著称:军阀蜂起,多方林立,寡头四出,动乱频繁,就连内部的宗教信仰也难以统一,遑论找出服众的领导者。”  

“而这给当时的帝国带来麻烦:轻而易举的征服之后,他们之后的统治反倒如入泥沼,寸步难行。”  

“若要拉拢怀柔,则整个行省上下找不到一个能够服众、可堪倚靠的代理人;若要威慑震撼,每打掉一个领头的乱民头子,却总有他的反对者或支持者在数年后钻出来,再乱荆棘。”  

基尔伯特轻哼一声,字句间带着淡淡的不屑:  

“荆棘地的这一特点绵延千年,直到帝国不再,遗留至今。”  

“哪怕终结之战后的今天,荆棘旧地上,无论是艾伦比亚王国或是塔伦迪共治地也从未消停:前者的王室如走马看花,一季一换,后者的内斗似家常便饭,定期定时。”  

泰尔斯认真地听着对方的话:  

“你是说,西荒之于我们,就像荆棘地之于帝国?”  

“难以维持稳定的统治?”  

基尔伯特停了几秒,似乎在寻找什么适当的用辞。  

“不全然是,但是…”  

基尔伯特严肃地望向泰尔斯:  

“告诉我,殿下,若您是您的父亲,面对西荒这三家看似政见不合、各有主意,立场来回、敌友难辨的传世权贵,你该奖励谁,打击谁,拉拢谁,对谁下手,对谁支持,对谁放任自流?”  

这个问题让泰尔斯愣了一下。  

“就我看到的…”  

他回顾着这几天的见闻,小心地回答道:  

“奖励克洛玛,因为他们明辨是非,够识时务?”  

基尔伯特没有说话,而是期待地看着他。  

于是泰尔斯试探着继续道:  

“打击博兹多夫,因为他们嚣张对抗,态度鲜明?”  

“拉拢法肯豪兹,因为他们久不表态,也许正待价而沽?”  

基尔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