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章 攻守(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楚军大营。  

三万秦军的怪异举动,并没有让楚军贸然出军。  

项燕很是谨慎,迅速派遣斥候打探消息。可真正的消息,却是龙且从远方带来的。  

“睢阳?”  

龙且点了点头,向着帐中一众人解释道。  

“赵爽在来之前,便让砀郡守准备粮草。如今睢阳的粮草正顺着泗水而下,第一批已经在蒙恬军的护送下,现在正运往秦军营寨。”  

项燕当即站了起来,走到地图旁,看着赵爽如今扎营的地方,若有所悟。  

“难怪赵爽驻军此地,想必是为了维护从砀郡而来的粮道。”  

项燕心中有了定论,转身询问道。  

“有多少粮草?”  

“十万石!”  

范增在旁,声音有些急切,追问道。  

“消息可准确?”  

“是昌平君让我带来的消息,应该确切。”  

如今的局势十分微妙,十万石粮草如果落到秦军手中,足以改变整个战争的走向。  

在场的一众楚将都感受到了一股紧迫感。  

“上将军,立刻出军吧!”  

项燕摇了摇头。  

“赵爽立军之地选的很是巧妙。居高临下,辐射四辏。他这一部在前,秦军的大军在后,我们强攻,必然损失惨重。重要的是,他怕是就要我军去攻,从而拖延时间。”  

楚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候,与秦军展开拉锯战,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事情未必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便在此时,范增说道。此时帐中,唯有范增这位军师最为沉稳。  

“魏国被灭不久,地方的秩序还未安稳。就算秦国能凑出十万石粮草,可也无法凑出足够的舟车畜力运转。那十万石粮草,不可能全部送到秦军手中。  

说到这里,范增看向了龙且,询问着。  

“此时腾龙军团还能出动多少骑士?”  

“不足三千。”  

范增心中有了主意,看向了项燕,拱手道。  

“上将军,不如此时派出游骑袭扰秦军粮道,一来探查虚实,二来可以打击秦军的士气。”  

项燕点了点头,下达了命令。  

“蒙恬的铁骑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你要小心。”  

“末将明白!”  

一众楚将离开了营帐,处理军中事务。毕竟,刚刚经历了一场战斗,楚军需要重新整顿,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  

只是,范增刚刚出去没有多久,便再度回转。  

“上将军,刚刚我私下里向龙且询问了一下陈地那边的情况。”  

“如何?”  

范增摇了摇头。  

“情况很不好。南阳那两万军没能及时撤离,如今陈地的防守力量,只剩下了一众降军、忠于楚国的百姓和韩楚两地贵族的私兵,总兵力不到三万。王贲率军水陆并进,日夜猛攻,昌平君说,韩地就在这一两日间会被秦军重新掌握,他最多还能撑十日。”  

“十日么?”  

这个数字要比项燕预想之中的时间要短许多,可见情况的恶劣。  

“还有一个情况,比较奇怪。”  

“什么?”  

“驻守叶县的李开军忽然进入了韩地,可并没有北上新郑平乱,而是驻扎在汝水沿岸。”  

“赵爽想要做什么?”  

项燕眉头一皱。韩地是中原枢纽之地,境内汝水、颍水两大水系,都是重要的水运通道,直接连通淮水。  

“我只怕赵爽的棋会布在我们无法防范的地方。”  

“先生的意思是?”  

“寿郢!”  

项燕面沉似水,久之,叹了一口气。  

“十日之内,必须找到战机,发动一轮对秦军的反攻。可若是抓不住,昌平君一番布置,便只能作废,我等只能再图良机了。”  

楚军与秦军不同,如果不能一战决胜,而是陷入楚国与秦国的国力消耗战,那么楚军必败无疑。  

对于楚军最好的良机,便是再度等到那二十万秦军粮草耗尽,再进行一轮战略反攻。因为正常的决战之中,楚军便是能以一比一乃至一比二的比例换人头,付出十万人马的代价将这二十万秦军消灭,也是划不来的。  

秦国没有了这二十万大军,还能继续抽调二十万。可楚国没有了这十万大军,一半的国土便没有了,若是二十万都战败了,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汝水沿岸,一支船队正在沿江南下。  

高岸之上,卫庄手持鲨齿,看着江岸上的风景。  

“小庄!”  

盖聂从后而来,手中握着渊虹长剑,缓步走来。  

卫庄身后,两名流沙的卫士手握冰矛,正欲拦阻,却见卫庄挥了挥手,让他们退了下去。  

“师哥,是赵爽让你来的么?”  

“你在韩地掀起了叛乱,便是为了帮助昌平君么?”  

“你知道了?”  

“三川的驻军已经南下,不过一两日间,新郑怕是要比以前变得更加荒凉。而陈地,也要不了几日了。”  

“一座亡国的都城,荒凉是它本应有的景象。”  

卫庄的话说的很是冷漠。  

“他日秦国若灭,咸阳也不会比新郑好多少。”  

“挑起无谓的战端,便是你的本意么?”  

“我们这些人本就是为了乱世而生,你和我是这样,赵爽也是这样。若是天下平定,你我的价值又在何处?”  

盖聂沉默不语,可卫庄的话并没有说完。  

“所幸的是,战争还远未停止。我只是在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