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 优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夜火在战争与烽烟之中跳动。  

秦军营寨之中,英布手握双戚,直冲在前。  

在前营的秦军战败之后,项氏一族的大军也跟着冲了进来,想要一举攻破中垒。  

秦将李信的所在。  

秦二十万大军伐楚,连绵的营帐铺陈在中原大地上,前后接应。  

秦军中军的三个营垒,左右相距十五里,分守在要隘上。  

一般来说,若是进攻,那么前锋军应该相当精锐。可秦军此时是守势,精锐的军队作为预备队,留在中营。  

英布有些意外,他听闻李信悍勇无比,作战风格凌厉。可他一路行来,却见营垒阻隔,兵力布置奇诡。  

这不像是李信的风格。  

秦军如今物资短缺,士气低落,这些士兵比想象中的弱,也比想象之中的难缠。  

英布心中有些奇怪。  

指挥这些秦军的是谁?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英布很快就被越加激烈的战场所吸引,全副心思投入在其中。  

水岸之畔,听着远处营寨之中传来的隐约喊杀声。楚南公摸了摸胡子,有些迟疑。  

“秦军的动向有些奇怪啊?”  

“英布推进的比想象之中的要慢。”  

尉缭站在楚南公之旁,他的身旁,还跟着一个小孩。  

“没错。”  

按理说,英布乃是一军之将。他率领的雷豹军团,更是楚军之中难得的精锐。秦军的士气低落,便是李信的飞军也应该有一两日不曾食得盐味了。  

在英布的进攻下,能够支撑这么久,有些出人意料。  

“我倒是觉得很有趣。”  

尉缭一笑,一双眸光仿佛能穿透黑夜的阴霾一般。站在他身旁的小男孩眨巴着眼睛,看着自己的老师,一言不发。  

“信儿,好好看看,这场惊世的大战,最后会如何收场?”  

楚南公看了一眼尉缭身旁的小男孩,有些惊异,看着楚南公。  

“这是你新收的弟子?”  

“没错,叫韩信!”  

楚南公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将话题转到了刚才的问题上。  

“你刚刚说有趣?”  

“此战秦军已呈败亡之象。今夜楚军袭营,含锐志,用勇力,可大战到此时,三路兵马,却还是没有胜利的消息传来,不很有趣么?”  

“毕竟是关中精锐,勇力虽失,志气尚在。”  

楚南公一言,韩信在旁,忽然说了一声。  

“我觉得楚军危险了。”  

楚南公一惊,心中并没有因为韩信是小孩而有所轻视,反而问道。  

“为何?”  

“楚军分兵三路,攻打秦军左中右三垒。不能集中兵力攻击一点,便是失策。”  

楚南公心中有些失望,看来尉缭这弟子连基本的布阵都不曾看懂。  

“秦军中营三垒相连,若只攻其一点,必然导致其余两垒之兵合围。”  

“是的,因为指挥秦军的人是故意这么做的,为的便是让楚军分兵。他清楚楚军的弱点,不会分兵阻挡左右援军,集中兵力,猛攻中垒,而是会三路齐攻。楚军落入了别人设置的战场而不自知,所以便危险了。”  

楚南公心中一奇,便在此时,七星台的人快马加鞭,将远方的战报传来。  

楚南公接了过来,打开一看,情绪复杂。良久,他看向了韩信,说了一声。  

“尉缭兄,你这弟子非同凡人啊!”  

“田忌赛马?”  

楚军营帐之中,范增看着从前方传来的战马,呢喃一声。  

项少羽在旁。他是项氏一族的少主,并没有上战争。此时,看着眉头大皱的军师,有些奇怪。  

“范师傅,怎么了?”  

“秦将将精锐兵马布置在了左垒,以迎鄂阳君的右军,再以次一等的军队布置在右垒,以迎大司马的左军,最后将全军最弱的军队布置在中军大帐,直面我项氏一族的军队。”  

楚国的大军大部分都是封君的私军组成,论战斗力,项氏一族的兵马最强,构成右军的以鄂阳君为首的各个封君的私兵战斗力次之,最弱的便是左军中由王城的守卫军和一些地方的郡县兵组成的军队。  

“这个秦将若不是个自大的疯子,便是当世难罕有的兵争高手。”  

范增按捺住心中不安,看向了项少羽,问道。  

“那你以为是哪一个?”  

“后者!”  

“为什么?”  

“能够洞察我楚军的形势,知道我楚军弱点,而且能神不知鬼不觉完成布兵的人,不该是个自大的疯子。”  

范增苦笑。楚国的弱点么?  

封君众多,意见不一,的确是最大的弱点。这一次若不是秦军有亡楚之志,这些人也未免会团结起来。  

只是,团结起来是一方面,可弱点也没有抹平,直接体现在军制上,那便是楚国左中右三军之间壁垒分明,各自有着各自的利益。  

这也是楚军三路齐攻的原因。眼见秦军败势已现,这天大的功劳不能只落在项氏一族的头上。  

“少羽,你认为该如何?”  

“直破中军,斩杀敌首。这样,无论什么计策,都没有了用处!”  

项少羽的回答,很是果断。  

“若是不能呢?”  

“那此战过后,楚国的军队依旧占有原有的优势,但秦国军队却没了原来的劣势。”  

快了…快了…  

英布手握双戚,带着士兵已经冲杀很近了。还有五百步,便是秦军中军的大帐了。  

四周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