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玄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金城。  

秋风吹起,落雨菲菲。  

赵爽站在窗前,看着错杂的雨势,耳边是噼啪作响声。  

城中的建筑渐渐被雨势所笼罩,看不真切。太阳下山,寒气从窗外侵袭而来,与屋中青铜炉中散发的热意冲撞。  

乍暖还寒,在这种天气之中,尤其容易生病。  

从城门的守卫,到居民区的治安,再到市集商铺的交易出入和战略物资的管控,还有税收,这一切都需要一套官僚系统。  

赵爽并不缺少这样的人才。无论是自己部族之中的血亲,还有关中世族中子弟,亦或是华阳太后往他这里塞的楚系年轻一辈。  

在赵爽整个封地之中,像是金城这个级别的城池有两座,还有一座便是南郑地的主城,都是十万人口以上级别的大城。  

再加上周围的城邑与胡羌山夷等部落,赵爽封地实际的控制人口在百万左右。  

十年之间,赵爽的封地人口从二十万到一百万,实力增强了四倍。金城与南郑地主城都是大城,但作用不同。  

除了必要的军事需求,一个主要掌管贸易,而另一个更加注重农业。只是,两城相隔千里,并不能互相呼应。更像是两个轴心,以各自为中心,吸引着附近的城邑与人口。x33小说x33xs  

赵爽的私兵,维持在一个很低的程度,只有两万左右。虽然都是常备军,其中还有大量的骑军,但是相较于这等级别的大城的军事需求,其实数量并不多。  

因为更多的,这两座大城周围的军事压力,是由秦军来承担。  

房门缓缓打开,墨鸦从外走了进来。看起来,他是刚刚从外面而来,身体上还有些许的潮湿。  

“主上,照夜传来的消息,罗网在赵国有异动。”  

随着秦国并吞天下,不只是秦国的国力在增强,便是站在秦国一边江湖势力也是一样。  

罗网,自然不会放过个机会。  

“看来是时候了。”  

赵爽转过身,看向了墨鸦。  

“李左车如何?”  

“他已经回到了赵国。”  

赵爽点了点头,向前走了几步,来到墨鸦的身旁。  

“这一次,你不必跟随而去。”  

墨鸦有些诧异,抬起了头,却听得赵爽说着。  

“于领地之中,已有一军两骑的编制,我欲再设立一卫,名号玄武,便由你统领。”  

墨鸦一愣,面容上出现了一丝担忧,拱手道。  

“那主上身边的护卫该如何?”  

赵爽拍了拍墨鸦的肩膀。  

“无需多虑。人手、营房、据点与物资,我都已经准备好了。光靠墨家的力量,管控这里的江湖势力还是有些不足。玄武卫最为重要的,还是守护好领地,照管南郑地到这里的通道。”  

“属下遵命!”  

赵国。  

“少将军!”  

一众将领围拢过来,数年不见,李左车英武了许多。  

如今赵国经历了地震与饥荒,国力大衰,可是今日的一众边军,想较于过去,则是好了许多。  

普通的士卒不再穿破了的鞋子与衣服,将军的甲胄与武器也终于换上了新的。  

在邯郸朝廷认识到了这数万边军的价值,尤其是认识到了这数万边军是防御秦军的唯一选择时,还是花费了不少,用以支援和武装。  

“祖父呢?”  

“武安君正在屋中中研究军情。”  

“如何了?”  

李左车问道。在邯郸军团数次被秦军歼灭之后,赵国军事实力大损的同时,所剩余的军事资源其实已经不多了。  

韩国灭后,其地被设置为颍川郡。之后,秦军一鼓作气,经过短时间的休整,关中的大军再度东出,南北两路钳制邯郸。  

王翦亲率大军将上地,出井陉。杨端和则率军出河内,过邺地,兵临漳水。  

这一次,秦军精锐尽出,意欲一举灭赵。  

而赵军一边,也没有因为上两次的胜利,而显露出一点轻敌的意思。  

身为兵家,最为重要的便是认清敌我形势。而秦与赵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邯郸那边这一次是倾力支持。不过,即使如此,要打赢这一仗,依旧很难。”  

李左车与众将来到屋前,却见房屋之前,有一人正在叫嚣着。  

“我乃是大王的使者,欲见武安君,你凭什么不让见?”  

被挡在屋外的是大臣韩仓,跟随在他一旁的还有郭开的族人郭其。  

“武安君已经说了,粮草的事情就到此为止吧!”  

“好!好!”韩仓气极,挥了挥袖子,“我们走!”  

两人正欲离开,郭其忽然停了下来。  

“李左车,你不是辞官了么,怎么出现在这里?”  

“这是我李氏的宅邸,我为何不能在这里?”  

韩仓看了一眼李左车,甩了甩袖子就离开了,还留了一句。  

“老的小的,都是不近人情的东西。”  

郭其一下子被韩仓甩开了,也不及得细想,小步跟了上去。  

“怎么回事?”  

李左车问着,一旁的将领则解释着。  

“这韩仓,吃空饷吃惯了,这次吃到我们头上,碰了一鼻子灰。”  

“这次邯郸给的军粮,本就不多,按照他的意思,这仗我们还打不打?”  

“你以为这背后就韩仓一个么,没见郭其那小子屁颠屁颠跟在后面,我们的相国才是后面的大头。”  

“蛇鼠一窝,这赵国迟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