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袁家兄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吕煜在颍川的事业是如火如荼的,势力处在上升期,蒸蒸日上,而此时在陈留的曹操就没有那么舒服了。  

他首倡义兵讨董,当即便在陈留己吾散尽家财,召集乡勇,也有富豪为他所折服,与他资助。  

一来二去之下,他便已经是在己吾招募了几千义兵。  

照理说,他现在应该是意气风发的。  

身边不仅聚集了有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宗族弟兄,更是有李典、乐进等这些日后响当当名字的人前来投靠,一时之间是实力大增。  

当他倡导义兵讨董之后,响应者虽然有之,也确实是很大声,然而过了个把月,袁绍还待在渤海,没有来的意思,而各地郡县,动之的消息也极少。  

其中各种理由,太多太多了。  

像是公孙瓒,虽然响应了,但以北方匈奴鲜卑作乱,无暇讨董。  

马腾韩遂等人亦是如此。  

而徐州的陶谦,以有黄巾要剿灭为由,也不太参加联军讨伐董卓。  

北海孔融等人,也是因为这个理由拒绝的。  

这些个...  

都是说不能来的。  

而那些说能来的。  

磨磨蹭蹭的,也没见到个人影。  

这讨董还没开始,便已经有些朝着吕公明的预料发展了。  

说到吕公明...  

曹操心中便有些可惜,又有些佩服。  

当初他在成皋见到吕煜的时候,只是有一个孝廉出身而已,不想短短时间,去洛阳闯出一片名声出来,不仅拜师朱儁,更是出为许县令,将颍川的黄巾收服得明明白白。  

从这一点看,朱儁当真是好眼光,吕煜也不愧为朱儁弟子。  

不过数月时间,听颍川那边的消息来看,吕煜已经是掌握了十多座城池,手底下有数万人马。  

当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早知道如此...  

当初他与陈宫离开成皋的时候,就应该将吕煜带走。  

当初想的是他们正在逃亡,带着一人不太好...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想法?  

曹操深深叹了一口气,重重摇了摇头。  

现在好了,看着吕煜在颍川风生水起,却与他半点关系都没有。  

若是能够用吕煜这数万人,用来讨董,还这天下一个朗朗太平就太好了。  

一边的陈宫见到曹操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笑着问道:“孟德现今因何事烦扰?”  

曹操又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只是想如今我等困居陈留,合义兵之事,已经说了有一个月了,但如此袁绍依然还在北海,袁术孙坚等人皆在南阳,各种拖延的理由都想的出来,这还未开始打仗,便有这么多苟且了,这打起仗来,那还了得?”  

陈宫明白曹操的意思。  

“许县令吕煜那小子不是早说了吗?此次讨董,各路义士心怀鬼胎,讨董之事,恐难成事。”  

“唉”  

陈宫又提到吕煜,不由得让曹操又叹了一口气。  

“不过...只要能让袁绍袁术开口催促此事,联盟讨董时日,恐怕近在眼前。”陈宫在后面说道。  

说到底,还是曹操的声望不够。  

他虽然有在洛阳用七星宝刀刺杀董卓的义举,然而他毕竟是宦官之后,根本不被那些士族放在眼里。  

反而袁绍袁术兄弟出身袁家,乃是四世三公出身,只要他们振臂一呼,比他曹操喊一百声都有用。  

“只是袁本初与袁公路...心里到底打得是什么主意?”  

这两兄弟现在打的是什么主意?  

当然是有关盟主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这联军之中,谁当老大。  

从天下响应的义兵诸侯来看,十八路中,有一大半都是袁家门生,或者是与袁家有关的人。  

首先,在十八路诸侯中,四世三公的袁家便占据三席: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南阳太守袁术、山阳太守袁遗。  

除了这三个姓袁的外,在诸侯中还有几位也是袁家的人。  

兖州刺史刘岱,与袁绍亲善,是支持袁绍的,自然也算是支持袁家的了。  

冀州牧韩馥,这就更不用说了,这个就是袁家的人,他是袁绍父亲的学生。  

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袁家门生。  

若非如此,他这个冀州牧也不会当得好好地,就让给了袁绍。  

是他想让吗?  

实际上是他不得不让,手底下的人,几乎都心倾袁绍。  

这个不用说,也是袁家的人了。  

河内郡太守王匡,如今正和袁绍一同在河内驻军。自然也是支持袁家的。  

十八路诸侯之中,有一大半都是亲近袁家的,这个盟主之位,肯定是非袁家莫属了。  

袁家不止一个人啊!  

袁遗自然是不想争的,实际上也没资格争。  

然而袁术与袁绍...  

两人却是互相不服气。  

在袁绍看来,他在海内的声望,是袁术远不能比的,人际关系,也比袁术广太多了,能力方面,他自诩比袁术强太多了。  

这个盟主,理应由他来做。  

而袁术则是认为他才是袁家嫡子,你袁绍不过是庶出的,也敢与我争位?  

我一个嫡子在庶出下面做事,这成何体统?  

两人都有做盟主之意,都想得到对方的支持。  

最后的结果,便是僵持不下。  

原本早早便能合兵的事情,一直拖了一个多月都未能完成。  

不过两人都不着急。  

袁术在南阳,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