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美人忧思(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颍川南面的三座城池的时候,这谢流会不会再后面搞一些小动作呢?”  

吕煜要去谋划三城,原本他兵力就不够,要对付何仪已经是在悬崖边跳舞了,若是谢流还在他后面搞一些小动作,他肯定是没有办法对付的。  

这颍阳可是他的基业,里面还有他的家人,若是被谢流劫了过去,以此要挟。  

或者,谢流假装是黄巾军,对颍阳来一个偷袭,到时候...  

吕煜的大半基业,恐怕就要毁于一旦了。  

“以谢流的性情来说,他恐怕还真会做些什么。”  

“如此啊!”  

吕煜脸上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谢流的事情,放在后面再说,今日,便说我等该如何谋划这颍川南面的三座城池。”  

吕煜这个问题一抛出,众人便有话要说了。  

“何仪攻击上蔡,吸引了不少黄巾军过去,此时在颍川南边的这三座城池,都没有多少黄巾军守卫,攻取,应该是不难,况且...他们不知道我等要动手,一旦突袭,便更加容易攻取了,难的是攻取之后,该如何治理,如何防守,粮草都是在上蔡,这颍川南边的三座城池,这么多张嘴,若是主公拿不出粮食来,恐怕不需要何仪来进攻,这三座城池便要先乱起来了。”  

“以我看来,攻占三城或许步子迈得太大了一些,先攻取临颍,另外两城,便先不取。”  

“不取?”  

吕煜见到郭嘉说话,脸上也是露出笑意来了。  

“奉孝有何高见?”  

“我等若去取之,恐怕伤亡不小,且我见主公军中,也没有多少攻城器具,即便是突袭,只要城中守军反应过来,要想攻下一座城池都是难事,即便是攻占下来了,也是伤亡惨重,如此哪里有守城的实力?”  

这个时代的攻城确实是用人命堆出来的。  

郭嘉说得不错。  

若说是守城的人才,吕煜这边有一个郝昭。  

但是攻城方面,不仅是要有战将,更需要的是有攻城器具,而这些攻城器具,吕煜都很缺,即便是有,数量也很小。  

若真要去攻城...  

这些东西恐怕还是要准备一二的。  

这时代的攻城守城,与后世的电视剧可不一样。  

料敌知将,决胜的妙算,随机应变,后方的支援民心背向,虚实、地形、行军、历军、赏罚、军略、金鼓和祭亡等等一切,都错误延迟不得。  

战争双方打仗取胜的器具材料,是需要认真打造准备的,不可等闲。  

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还有十则围之倍则分之的说法,攻城略地,奔袭用间劝降都用,强攻也是不得已为之,但是双方都有相当的准备。  

城小人众或者城大人少,粮食水源不足防守器械物资匮乏,人心不齐或者将士没有必胜信念,城不可守。  

攻击者量我之众寡,或围而不攻攻而不围,围点打援宜急宜缓有度,火攻水淹突击佯攻坑道作业进逼,无所不用其极。强攻如水银泻地,长河滚浪一接连不断,直到破城为止。  

常见的大型攻城器具有这几类:云梯飞梯、望楼还有炮车(抛石与火球的庞然大物)、木牛车和叠桥,各有用途。  

云梯是有滚动轱辘的叠梯,前面蒙有兽皮防护,推靠城墙竖立战士蜂拥而上,是运动的平台。  

飞梯就是竹木单梯,前装金属抓钩,众人扶在城池上稳定攀爬,冒着上面的滚木擂石厮杀登跃,多为前锋敢死队使用。  

还有简易的长木竹竿能用的,也需要猿猴般灵活身手,经过特殊集训才能掌握该升楼技术。  

望楼车也是大型观察器械,派人了望城里一切动态,报告主将掌握。  

叠桥是供人过护城河的。  

木牛车躲人冲击城门,还应该有破门的撞锤,泼油燃烧的皮囊车,防护遮蔽的木幔,飙尘车填壕车搭天车钩撞车铁箎车,除了刀枪剑戟还有专用的火叉火钩铁猫火镰,拐枪抓枪蒺藜枪短刃枪,各类刀斧盾牌,还有灭火散毒的器具。  

守城的也是百般严密,用尽智慧经验,坚固城池深掘河壕,城内有瓮城内墙,作退守纵深之备,城池外面糊泥缴油,蒙搭护具响铃针网,教攀登者艰难百倍还有许多防御手段。  

火攻有水浇,水来挖沟引水,对付挖掘有地听设备,破门处后面暗门拒车,排箭戳枪,壕沟里面布置勾刀硬刺,城门上面更是强弓硬弩滚木擂石铜汁烫粪,燃油长竿利斧拒叉,夜晚的值班口号巡视防奸,军队在前民众壮丁在后,老幼妇孺帮助后勤,粮食水源实行战时分配制度。  

就是火牛加利刃也是冲敌的武器战阵,办法无所不用其极。老话讲慈不掌兵,见血就晕菜的将官,还是一边玩耍去吧,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必须长存。  

狠劲勇气严法苛教经验灵活尖锐尖锐狡侩,该有。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主将负责所有一切,直到无奈城破人死或者困毙,或者敌退援至取得来之不易的胜利为止。  

至德二载(757年),49岁的唐将张巡与安禄山的叛军前后400余战,杀死敌人将领300人,士兵12万人,仍然坚守睢阳城池,被围困许久,初杀马食既尽,吃到人类老百姓当中的老弱妇女3万多人以飨军队,坚持抵抗,包括自己的妻子也在被食之列,表必死决心。  

还有他的用兵,战术上灵活多变不拘古法,主张“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