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许县令(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已修改)  

李儒冷笑一声,说道:“一应任命,都是司徒主持的,若是有不满,可以去找司徒商议,这些任命,不仅仅是司徒同意,也是董公,更是陛下也同意的,陛下金口玉言,一言九鼎,难道诸位臣工是想要陛下出尔反尔?”  

拿陛下过来要挟?  

郑泰冷哼一声,他向来就是直言直语的。  

是故他也是第一个上前说话。  

“陛下自然是一言九鼎,然而若是陛下说的话是错误的?难道我等还要继续听从陛下的话?作为臣子,应当是要陛下明白道理,收回成命,然后再做出正确的决断出来。”  

所谓的皇帝一言九鼎...  

当然只是后世电视剧说说而已的了。  

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说错话。  

若说错话也要遵守,那造成的影响,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司徒?你如何看?”  

李儒知晓他抵抗不住这些朝臣的攻势,所以从一开始,他便找好垫背的了。  

王允。  

这吕煜之前便是跟你的,若是你与那些臣公一般,为吕煜说话,为吕煜谋划...  

呵呵。  

恐怕你的狐狸尾巴便露出来了,董公在日后,岂是会再相信你王允?  

但若是王允不说...  

这朝臣的漫天口水,就可以将他淹没了。  

到时候...  

即便是王允有异心,之后,在朝堂上也是难翻出什么什么波浪出来了。  

李儒刺此刻心中想着的,还是一石二鸟的计策。  

这李儒...  

王允心中已经是快要恨死李儒了。  

对于李儒的伎俩,王允心中也是心知肚明。  

这是要将他放在火上烤?  

若我真的忠诚与董卓,此时恐怕也已经是改变主意了。  

龙椅上,小皇帝刘协虽然是此时位置最高,但是他知晓,他现在是没有话语权的。  

因为董卓就坐在他前面,像是在假寐。  

现在的董卓,就像是一只猛虎一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给你致命一击了。  

所以刘协很低调,很谨慎。  

尤其是在上一次的事情之后,董卓对他的防范,已经是上了一个等级,所以他现在,便更加需要低调了。  

“司徒,吕煜的诗赋,莫非你没读过,吕煜的才学,莫非你看不到?你王司徒也是读书人,也是夫子门人,见到如此有才学的人,难道你真的忍心让其消亡?王司徒,我希望你认清楚局势。”  

认清楚局势?  

我在心里面,肯定是不想要吕煜出事的。  

但是现在...  

我也是身不由己啊!  

王允在心中叹了一口气,说出来的话却是非常强硬。  

“交州之太守...早已经是逾越了,难道对不起吕煜的才学?莫非吕公明到交州,不能施展他的抱负?”  

王允此话一出,便是荀爽他们的眉头都皱起来了。  

“交州乃是南蛮之地,百姓不服王化,吕煜又如此有才学,去了交州,便与中原隔绝,实在是我大汉诗坛文坛的重大损失,即便是太守之位,臣以为,不妥。”  

“我等也觉得不妥。”  

“不能去交州。”  

在主位上,皇帝看着下面臣子的群情汹汹,心想着,若是他振臂一呼,是否能够得到这些臣子的应声支持?  

但是想了一下...  

小皇帝刘协心中又有一些落寞。  

即便是他振臂一呼,也是没有多少人会来应和他的。  

可惜他与这个吕煜没有多少交集。  

若是能够私底下去见吕煜一面,以吕煜对汉室的忠心,他必然可以为他所用的。  

只是他虽然是皇帝,但要见一个称职,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无根之萍,无人可用。  

这就是刘协心中最深刻的体验了。  

“交州不行,那就去颍川!”  

董卓冷哼一声。  

对于这些臣公,他早就是想要除之而后快了。  

只是...  

朝堂需要运转,自然就是需要人手的了,而他手底下的人,一个个都是莽汉,你要他们去打仗还行,但是管理国家,这就不是他们擅长的了。  

是故董卓虽然对这些臣子很不满。  

但也不得不用。  

颍川?  

董卓这一句话,不仅是让蔡邕郑泰等人愣了一下,便是李儒也愣住了。  

“董公,这颍川...”  

“按我说的做便是了。”  

台下,臣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颍川郡就在豫州之中,离洛阳,也只有两百余里。  

可以说是不近不远了。  

“诺。”  

李儒对董卓的心意,也是明白一些了。  

董公是想要借刀杀人。  

这刀,恐怕是不利的罢?  

颍川之前有黄巾军,被平定之后,颍川确实是过了一段好日子。  

社会矛盾之下,不是你镇压一次之后,这黄巾军就会消失的。  

若真是如此,那王朝也不会灭亡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颍川至汝南境内,早已经是聚集了好几支黄巾军了。  

这几支黄巾军,各个都是拥兵数万的。  

即便是颍川太守,也只能躲着他们。  

吕煜过去...  

确实是难翻起什么风浪。  

吕煜在成皋肯定是经营多日了。  

本身就有自己的势力了。  

即便是无法收服那些黄巾军,自保,肯定是可以的。  

毕竟那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