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名将速成(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于外面的风风雨雨,此时在朱儁书房中的吕煜是没有任何感觉的。  

当然...  

在吕煜心中,他早知道李儒是不会放过他的了。  

这是雒阳,这是董卓的大本营。  

这是虎穴。  

但同时,这也是得取功名的最好地方。  

富贵险中求。  

若是真的怕死,何必出来争锋天下?  

此时的吕煜,就像是一块海绵一般,疯狂的汲取着朱儁留下来的知识。  

对于战争宝贵的经验。  

朱儁大大小小打了上百场仗,在书房中有记录的只有三场。  

而且这三场笔墨都是很新的,显然是写上去没多少天。  

平定交州、征讨黄巾,击退张燕。  

这是朱儁打过的三场大仗。  

其中征讨黄巾写得最仔细,内容也最多。  

其中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毕竟征讨黄巾之后,朱儁才威名满天下的。  

黄巾之战,是朱儁的成名战。  

加之这三场战役都是新写,越久的,自然都是记忆越模糊的了。  

譬如交州的那一块,具体的战局都没怎么描述,主要是初起时如何招募家兵,如何训练家兵,如何解决家兵的粮食问题种种琐屑。  

吕煜是先看完前面的交州部分,才去看内容最后的征讨黄巾部分。  

毕竟是成名战。  

朱儁印象深刻。  

不仅仅是从战术分析,甚至还从地理位置分析了黄巾军为什么会失败。  

这是一个新的角度。  

之前吕煜都没有想过的角度。  

每一个字,吕煜都细细端详。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以“周穷救急、平均财富”为号召,以善道教化百姓,辅以治病救人,势头很大,不过起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被剿灭。  

张角本人是冀州巨鹿人,起义的总指挥部设立在河北南部。  

然而起义主要却发生在河南地区。  

太平道信众号称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  

另外就中平五年,黄巾余部郭泰等于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东郡等地来看,太平道势力在并州也有分布。  

如果真能在如此广泛的区域内全面开花,东汉朝廷是很难招架的。  

但可惜的是,起义因为叛徒唐周的告密,是提前发动的,这就导致了准备上的不充分。  

因此在武器、盔甲和各种军事物资上就筹备不足难以和官军抗衡。  

青州、徐州的黄巾军是在黄巾起义主波覆灭后才爆发,而荆州、扬州始终没有大规模的黄巾活动。  

冀州西部的太行山脉后来兴起了战斗力惊人的黑山军如果黄巾起义准备充分应当能获得这一批优质兵源。  

河南的黄巾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与河南地区一马平川的平坦地形有很大的关系。  

在这种大平原地区信息传播速度高,人员容易集结所以黄巾大起义在河南地区广泛爆发而在青州、幽州、并州这种多山的地区,则并没有明显的活动。  

山地出产更加果劲善战的兵源,同时山中的铜铁矿脉也可用于打造武器盔甲等装备。  

后来黑山军与袁绍缠斗多年也未被彻底消灭,青州黄巾也击杀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并一度打败曹操足以说明这些出自山区的义军战斗力要强于光和七年起义的黄巾大军。  

但青州和太行山区在黄巾大起义时并没有明显活动,因此张角所率领的主要都是来自平原地区的义军。  

幽州也极可说道,因为这里不但多山,又是边区,与胡地相接民风更加果劲,还是著名的产马地。  

如果黄巾起义能够得到幽州信徒的广泛支援那么必然不会仅坚持半年多就告覆灭。  

不过,此前幽州由名臣刘虞担任幽州牧数年治理尚可,阶级矛盾相对较轻;而又有名将公孙瓒镇守太平道信众可能不敢轻动这是一个方面。  

但我们由出身幽州涿郡的刘备在黄巾之乱中立功来看幽州是有黄巾军活动的,但规模较小。  

这里还有另一个原因,即作为边地的幽州长期遭受鲜卑、乌桓等胡人的侵扰,人民对胡人同仇敌忾,民族矛盾会掩盖阶级矛盾。  

看着看着,吕煜都要忍不住拍手称快了。  

“老师征讨黄巾,纵横天下,当真是让我辈心向往之。”  

杨修一边帮着吕煜整理,也在一边点头。、  

“确实如此,若我也能去平定黄巾之乱就好了。”  

每个男孩都有一个纵横天下的梦想。  

杨修也不例外。  

“接下来,就是朝廷的整体部署了。”  

也只有在朱儁此处,才能看到数年前朝廷为平定黄巾之乱而准备的整体布局。  

吕煜继续看了起来。  

灵帝时期的羌乱和鲜卑侵扰,虽然对国力造成了巨大的损耗,但也使得常备军的战斗力得到保持,是朝廷能够成功镇压起义的武力保障。  

他的师傅朱儁与皇甫嵩、卢植等将领也都具备较高的军事才能,同时,朝廷又广泛利用各地豪强世族的力量,征发义兵对抗各地的黄巾军。  

扎根地方的义兵对于散布各地的黄巾有着很大的牵制作用,但由于义兵首领如曹操、刘备、孙坚等人纷纷成为后来的诸侯,义兵的作用其实是被夸大了。  

后来讨董的各路诸侯当中,绝大部分在黄巾之乱中还看不到身影,而曹操、刘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