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司马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吕煜在祭祀大典上驳斥了董卓的面子,要想董卓不计前嫌谅解,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谅解不成,保下吕煜的性命,只要做得好,应该还是有几分可能的。”  

荀攸没有把话说满了。  

“我与何颙伍琼,还有吏部尚书周毖,被董卓任命为举贤之任,举贤尚可,但是...援救吕煜,恐怕不是我能够做的了。”  

袁绍能够成为渤海太守,也正是有郑泰在其中谋划。  

想要袁绍成为雒阳外反董的源头力量。  

他自诩有一手好剑术。  

但是在这个时候,即便是有一手好剑术,难道可以做百人敌,千人敌,万人敌?  

何况雒阳狱现在必然是铁桶一块。  

便是霸王项羽在世,怕也难做到这一点。  

“我虽然只是见了吕公明几次,但是对他这个人也有了一些了解,他自然不怕死,但也不会想死,今日怒斥董卓,必然是有后手的。”  

“后手?”  

郑泰摇了摇头。  

“能有什么后手?”  

荀攸轻轻摇头。  

“吕公明是谋而后定之人,不可能真的来此处送死,若是他真准备赴死,也该将家里人托付于我等照料,但你想...吕公明可说过这也的话?”  

“也是。”  

郑泰回忆了一下,眉头微皱。  

“莫非那吕煜有信心能够化险为夷?”  

现在就跟一个死局一般。  

便是他是郑泰,换成现在吕煜的处境,他都不敢说能活。  

“当然...我方才所言,都是猜测而已。”  

荀攸后面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  

他的猜测向来是很准的。  

“便先跟着濮阳公,吕煜是以太学的名义站出来,他们不可能坐视不管的。”  

“不错。”  

以他们两个人的能量,实在是太小了。  

但是加上太学...  

这就不一样了。  

太学有一万多太学生,而且这些太学生大多不是易于之辈,身后都是有家世的。  

或轻或重。  

但聚合在一起,就是一股巨大的能量。  

而这一股力量,便是连董卓,都不能视而不见的。  

“濮阳公。”  

“原是议郎与黄门侍郎。”  

濮阳闿见到两人,点头示意。  

“老朽现在有急事,你们有事,便日后再来说罢。”  

濮阳闿现在心中可是非常着急的。  

“濮阳公,我二人便是为了吕公明的事情而来了,实不相瞒,吕公明与我两人早有相交,如今见挚友入狱,我等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原是同道中人。”  

陈群对着荀攸与郑泰行了一礼。  

他与荀攸都是颍川出身,当然是认识的。  

现在也是作为中间人,润滑剂了。  

“濮阳公,此二人都是忠贞之士,不是董卓的走狗。”  

“好。”  

濮阳闿轻轻点头。  

对于陈群的话,他还是相信的。  

“各位弟子,你们便先回太学,等候消息。”  

韩诗弟子首先领命。  

“是。”  

但也有些太学生不情愿。  

“濮阳公,既是要援救吕公明,我等身为汉臣,世食汉禄,自然也该做些事情的,我们也跟着罢。”  

“是啊,我们也跟着罢!”  

....  

下面,太学生一个个都是向前来请命的。  

“诸位...”  

陈群挥了挥手,说道:“我等要去拜见奉车都尉,人多了反而不行,诸位便在太学等消息,若用得上你们的,我们自然也会急着你们。”  

这个奉车都尉,说的是董旻,是董卓的亲弟弟。  

陈群的一番话,安抚了场下的太学生。  

陈群走回来,濮阳闿小声问道:“为何要去见董旻?此人与董卓蛇鼠一窝,求之无用。”  

“自然不是去求董旻,去求董旻,想来也是没有多少用处的,只是司马家的府邸就在城南,去拜见董旻的话,会路过司马家府邸...”  

说到这里,濮阳闿也算是明白了。  

“原来去见董旻是个幌子...届时,谁去司马家?”  

“我与司马家的人相熟,我去最好。”  

濮阳闿轻轻点头,正要答应,荀攸却是在一边插上来了。  

“不妥。”  

“公达此话何意?”陈群愣了一下。  

“长文在太学生中实在是引人注目,我们这一行人,肯定是会被关注的,尤其是长文你,更是如此了,我早不是太学的人了,司马府我去,自然是最合适的了。”  

“只是..也罢。”  

陈群想了一下,重重点头。  

“公达兄前去,比我更加合适。”  

陈纪濮阳闿也是很快做了决定。  

“此事,便有劳二位了。”  

荀攸郑泰轻轻点头。  

“出发罢。”  

一行人虽然不多,但是架势却是不小。  

七八辆车辇行进,身后跟着骑马步行的太学生。  

入城之后,荀攸郑泰便与队伍分开,非常熟络的朝着司马府去了。  

司马府非是高门,但也颇为庄严肃穆。  

“砰砰砰~”  

荀攸轻轻敲门。  

没过多久,只听见吱吖一声。  

门开了。  

从门里面探出一个麻衣门房。  

“雒阳令可在府中?”  

“二位是?”  

荀攸与郑泰两人的装饰皆是不凡,门房也不敢怠慢。  

“我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