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还是要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司空,且慢!”  

在一边,身穿陪祭官服饰的蔡邕马上站了出来。  

他已经是到了不得不站出来的境地了。  

年轻人,火气实在是太大了!  

这不是在寻死吗?  

当着诸公的面,将奉承董卓的范平给直接枭首了。  

杀人便算了。  

讽刺董卓的话,更是直接露骨。  

换做是他,应该说即便是他,说出这样的话来,在董卓手下也不一定能够活下来。  

但他之所以要向正在盛怒之上的董卓求情,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他看重吕煜,经过这件事之后,他便更加看重吕煜了。  

是少年意气也好,还是从对汉室忠诚程度来看,便是他蔡邕,也自诩不如吕煜。  

这是汉室的大忠臣!  

才华灼灼,品行高绝,不应该死在这里!  

他还想着将自家女儿托付给吕煜送到卫家去呢!  

当然…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甚至比这第一个原因更加重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蔡邕冒着被董卓责罚下狱的风险依旧站出来。  

那便是吕煜不能杀!  

吕煜确实是少年意气,确实是嚣张到了一种不可复加的地步。  

但是有一点他做到了,而且还是做得很成功。  

他将自己塑造成匡护汉室的形象,虽死犹生。  

而且声势很大。  

董卓今日的寒衣节祭祀大典,阵势很大。  

他为了让进位相国的事情做得名正言顺,花了很长的时间来造势。  

太傅袁隗,太尉杨彪,司徒王允,加上他这个司空。  

三公九卿,是全部到场了。  

甚至于连皇帝都被他带了出来。  

但是...  

董卓的声势越大,反而是越给这个吕煜做了嫁衣。  

吕煜的事情,董卓掩盖不了,今日之后,祭祀大典的事情便是天下皆知。  

若吕煜死了,那也是天下皆知。  

而董卓残害忠良的事情,会因为吕煜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而传遍九州四海。  

他突然醒悟过来了。  

难不成那吕煜的把握,说的就是个?  

蔡邕重重摇头。  

若他真的这般想,那便是鬼才了。  

是雄才!  

敢用自己的性命做赌,还相信自己能够活下来。  

这得需要多大的智慧与多大的勇气?  

蔡邕扪心自问,他自己是绝对没有的。  

当然。  

吕煜他虽然看重,但与整个朝堂,整个天下的份量,在蔡邕心中自然不是同日而语的。  

换句话说,在蔡邕心中,吕煜死了便死了,但是朝局,乃至于天下有变。  

他蔡邕便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站出来!  

但现在的局面是,好像他是被这个吕公明给利用了。  

而且...  

他还不得不给吕公明说话。  

说好的辩经,到了现在,反而是他要向董卓求情。  

“蔡议郎,你还给这狂悖之徒说话?此人嚣张至极,今日不杀,我威仪何在?”  

董卓脸原来是黑的,现在是黑红的,胡须头发都要炸开了。  

显然是愤怒到了极点。  

“司空,那吕公明虽然狂悖,但所说的话,也不乏道理。”  

说的有道理?  

骂我的话也有道理?  

董卓的眼睛眯了起来,里面的神情已经是变得非常危险了。  

蔡邕他虽然看重,但只要是威胁到他,一旦不听他的话,即便是蔡邕,他也是敢下手的。  

他董卓,最不怕的就是威胁。  

什么蔡邕名气大,杀了不行。  

我董卓偏要杀!  

蔡邕自然感受到了董卓眼中的杀意,但他的话还是继续说了出来。  

“吕公明固然可恶,固然嚣张,但董公升任相国有如此多阻碍,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相对于功劳,董公护住陛下,虽然是大功,但是为司空是绰绰有余,升任相国,恐怕稍有不妥,不如待慢些时日,再上位不迟,如今天下异动,董公应该以安抚为主,待天下平和,这便是大功一件,届时公升任相国,便是狂悖如吕公明之辈,恐怕也不敢多说什么。”  

蔡邕的一番话,让董卓眼中的杀意淡了许多,但是他想了一下,眼中的杀意又漫出来了。  

“那小子不杀,我心中不顺畅!”  

这话中有杀气,但蔡邕在心中却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来。  

这证明还有得谈。  

他最怕的,就是那种连谈都没得谈的局面。  

那便是他的嘴再巧,也没有半点用处。  

“吕公明虽然狂悖,与公不敬,但敢问明公,吕公明可是怕死之辈?”  

怕死?  

那小子是在找死!  

“他要是怕死,那这个世界就没有怕死的人了!”董卓话语中的杀意不加掩饰。  

“吕公明便是死都要在明公面前死谏,为何?”  

“为了扬名罢了。”  

这些士子,有些人是为了名声宁愿去死的,在董卓看来,吕煜很明显就是这样的人。  

“扬名或许是,但吕公明可是忠心汉室之辈?”  

董卓想了一下,说道:“他若是忠心汉室,那我岂不是真如他所说的汉室奸臣?”  

“明公当然不是奸臣,吕公明死谏,不过是为了让明公迷途知返,如今天下异动,明公却不思怀柔,拉拢人心,反而是铁血镇压,以至于州郡皆有异动,董公以为,一人之力可敌天下?”  

我一个人如何与全天下的人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