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太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太学在雒水南岸,吕煜与王宁从开阳门出城,过了桥,便到太学外了。  

庠序,辟雍。  

环水带桥,远远的高楼便是明堂。  

但吕煜的目光只是定格在近处的太学身上。  

若说近处,这话说得也不太合适。  

因为太学太大了。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  

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  

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宽三丈“。  

永建六年,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东汉末年,太学生虽有减少,但也有近两万人。  

远远望去,是一眼看不到头的房舍。  

太学有祭酒,也就是后世的校长,祭酒下面是博士祭酒,相当于政教处主任,其下便是五经博士,是各年级不同学科的组长。  

西汉之时,只有五经博士,五名博士分别对应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  

一名博士可以传授数百甚至上千名子弟。  

当然,博士虽然是大儒,也善传道授业,但更多的是博士子弟中的佼佼者代为传授知识。  

像是博士亲自教导,那最少也得是记名弟子。  

否则只有在讲座的时候才能得到博士的传道授业解惑。  

当然,随着时间发展,五经博士早就不止五人了。  

到东汉末年,说起来五经博士已经有十六人了。  

易有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家;书有欧阳氏、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齐、鲁、韩三家;礼有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春秋,公羊二家,分别是严彭祖、颜安乐;谷梁一家。  

当然,因为研习谷梁的人大部分转修左传,导致谷梁式微,自然也不能入五经博士了。  

加之庆氏礼,排除这两位,十六人刚好剩十四个,也就是十四经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弘农杨氏家传的经典就是欧阳尚书,而汝南袁氏家传的经典就是孟氏易。  

两家都是四世三公,也正是因为家传的经典是五经。  

这也可以说是顶级士族的标志了。  

来学习五经的人,只要是学了欧阳尚书的,都可以说是弘农杨氏的门生,学了孟氏易的,都可以说是袁家门生。  

其优者可以通过弘农杨氏或者汝南袁氏直接做官,而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也可以通过这些优等生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  

十四家经文流派的弟子们构成了整个东汉帝国官僚的基础,是主要的官员来源。  

而垄断了五经解释权的士族,在间接上也是垄断了为官之路。  

东汉末年,士族已经有了抬头之势,当然士族要进化成世家,还得靠后世的九品中正制。  

届时,高门大族才算是真正了垄断为官之路。  

吕煜轻轻摇头,将脑中繁琐的思绪抛出,对着王宁说道:“走吧。”  

“是。”  

王宁轻轻点头,手却是紧紧的握着剑柄。  

两人一前一后,便朝着太学大门去了。  

此时太学门口,已经是聚了一群人。  

“主公,我看事情有点不妙。”  

原以为到太学是来访友的,他顺带过来旅游一番。  

但现在看起来是要来干架的。  

这可不是我王子静擅长的东西。  

王宁就想着脚底抹油了,吕煜倒显得镇静。  

“来都来了,岂能空手而归?”  

“主公,这...”  

王宁看得到太学门口的那一群人,太学门口的那一群人自然也是看到了他们两个。  

“再不走,可来不及了。”  

王宁可是听说过太学很多事迹的。  

在汉哀帝之时,太学生甚至还敢顶撞陛下。  

连这种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急什么?”  

王宁叹了一口,反而挺起胸膛,走到吕煜身前。  

“主公,我还算是耐揍的...”  

“岂有他们揍我们机会?放心,勿忧。”  

就在吕煜与王宁说话的时候,对面数十人便已经到了。  

这些太学生各个身着对襟青衣,头上束发,有的戴着小冠,一个个仪表不凡。  

“二位缘何至太学?”太学生中走出一人,看起来就是领头的了。  

“有事。”  

“何事?”范平眉头微皱。  

“今重回太学,有何不可?”  

“阁下可是吕公明?”  

果然是来找我的。  

吕煜轻轻点头,说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我便是吕公明。”  

“我知你已举孝廉,何来太学?”  

“受司徒所托。”  

“王允谄媚董卓,是故才有司徒之位,亏他熟读五经,安有脸面存于世?你虽举孝廉,但入洛求官却依傍此种人,也敢称夫子学生?怕连个好人都不是。”  

“我是好人坏人,与你何干?你尚在太学学经,便敢指点当朝三公?博士弟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